温铁军教授那句,“把国家资本改成私有资本吗?谁积累的!那些革命者流了血,献出了生

拾九观人间 2025-10-24 10:52:23

温铁军教授那句,“把国家资本改成私有资本吗?谁积累的!那些革命者流了血,献出了生命,几千万人死亡拿到的这块国家资本,你给他把人家的命还上,你私有!”真是一下子说到人心坎里,听着就让人心里发颤。   在一场关于国有资产改革的公开讲座上,温铁军教授的声音陡然提高,眼神里带着不容置疑的郑重。   当“把命还上”四个字落地时,台下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句话没有复杂的理论包装,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关于国有资产讨论中最核心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没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和官僚买办资本,这可不是简单的财产交接,而是斩断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锁链。   更重要的是,这笔资产的根基里,埋着几千万革命者的生命。   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战士、平型关大捷里牺牲的勇士、解放南京时冲锋的战士,他们拼杀不是为了让少数人发财。   建国后,工人师傅在钢厂三班倒,农民在田埂上抢农时,甚至上世纪末国家电网员工背着设备爬上海拔五千米的西藏雪山架线。   为了让偏远牧民用上电,每公里成本是平原地区的十倍,这些汗水都成了国有资产的血肉。   可就是这样一笔浸着血和汗的财富,这些年总有人想打着“效率”的幌子动心思。   他们说国企“反应慢”,不如交给私人管。   但这些人很少提兰州的例子,2007年当地水务交给外资企业运营后,不到五年水费涨了近三倍。   水管漏了报修半个月没人管,最后还是国企接手才恢复正常。   民生领域的资产从来不是“赚钱工具”,就像疫情最吃紧的时候,中国石化三天建成熔喷布生产线,不赚一分钱还优先供应医院。   河南暴雨时,中国安能的抢险队员背着救生衣跳进齐腰深的洪水,私企就算想做,也难有这样不计成本的担当。   放眼全球,国有资产的守护从来都是国家博弈的核心。   苏联解体后搞“休克疗法”,把几代人建起来的军工和能源企业当废铁卖,寡头们一夜暴富,老百姓却要排队领救济粮,这个教训至今让人警醒。   反过来看,2022年西方制裁俄罗斯时,普京直接签署法令冻结不友好国家的在俄资产,保住了能源这个国家命脉。   德国去年也紧急把濒临破产的天然气巨头收归国有,就是怕能源命脉被别人掐住。   这些案例都说明,核心资产握在自己手里,国家才有底气。   咱们国家对国有资产的守护,从来不是“一刀切”的死守。   这些年国企一直在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淘汰落后产能,但底线从没丢,能源、交通、通信这些命脉领域绝不放手。   制度上有《国有资产法》兜底,监管上有“阳光央企”平台让资产流向公开透明,连普通市民都能通过政务平台查询国企的运营情况。   这种改革不是“卖资产”,而是让国有资产更好地为全民服务。   用国企利润修乡村公路,建免费的公立学校,疫情时兜底物价,这些都是“全民所有”最实在的体现。   有人说讨论这个太“感情用事”,但守护国有资产从来都离不开情感。   对先烈的敬畏,对劳动者的尊重,对普通人的责任。   现在的孩子能走进免费公立学校,老人能在社区医院低价看病,冬天暖气不会断供,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子,背后都是国有资产在托底。   它不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回到温铁军教授那句振聋发聩的话,其实核心就一个:拿命换来的东西,不能用来喂饱少数人的私欲。   守护国有资产,是对爬雪山过草地的先烈说“你们的牺牲值得”,是对熬夜建厂的工人师傅说“你们的汗水没白流”,更是对下一代说“我们留了一笔能遮风挡雨的家底”。   这笔财富,是历史的见证,是当下的保障,更是未来的根基。   只要守住“全民所有”的底线,让资产始终服务于老百姓,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给未来最踏实的承诺。

0 阅读:53

评论列表

你一贱我就笑

你一贱我就笑

2
2025-10-25 03:23

感谢温教授为农民说话,良心教授

猜你喜欢

拾九观人间

拾九观人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