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张灵甫的妻子王玉玲应邀参加抗日纪念活动时一张罕见的留影,她一辈子都没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0-23 23:49:33

2005年,张灵甫的妻子王玉玲应邀参加抗日纪念活动时一张罕见的留影,她一辈子都没有改嫁独自一人把儿子扶养成人 2005,抗战胜利六十年,身边站着成年的儿子,旁人看热闹,她像在同旧影打招呼。 旧影的时间往回拽,到1928年6月,长沙营盘街66号,那座带花园的三层小楼。 一个“王百万”的家族,规矩比院墙还高:女儿睡觉要侧卧,放学掐着六点回院,晚了连坐,全家不准动筷。伯父在烟土督察处,脾气像铁钉;围墙也因为邻校一个男生扔东西,硬生生加了五尺。 五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辞掉男佣,守节一辈子,后来活到一百零二。 家里钱多,嘴上不许高声,脚步不许快走,电影别想看,和男生说话更是免谈。 1937年战火开了门,她跟着家里一路躲,沅陵、衡阳、贵州,哪里安就在哪里读书。教会女校多,话少,心门锁得紧。 对日本货斩钉截铁地说不,连目光都不肯给。 到1943,十五岁,连烧茶都不会,家务动不得。可到了1947,长沙一家理发店,镜子里蹿进来一个一米八九的身影,黄埔出身,四十二岁,打过硬仗,眼睛盯得太直,被她从镜里赏了个冷冷的杏眼。 就这一瞪,把门轴拧动了。 她十七,他大二十五。母亲拦,理由很老:军人的命,说不准。她还是点头,半是觉得战争已胜不会再上阵,半是看见了那种可靠的父性。 婚后的两年,他讲诗词、讲典故,前线来信里连鱼缸都安排,花该种在哪一角都画了图。 1947年3月9日,她在家生下男婴,电话那头笑声透过来,问嗓门响不响,还夸她心善,日后儿孙满堂。 两个月后,孟良崮的山里没了回路。 天塌下来的声音,谁都听见。她十九岁,肩上忽然多了一家人的分量。1948年下半年,城里人马陆续往台湾挪,她先把母亲与孩子安在长沙,再渡海去打点。 到了台北,靠带来的细软支撑日子,有人自称热心肠说能“弄活水”,她把几乎全部积蓄交出去,血本无归。烈士抚恤每月有几十斤大米和油,聊作口粮。不愿伸手要人情,也不肯随便去个“神秘单位”上班,连三轮车钱都不值当。主意拐了个弯,盯向美国。 孙立人帮着打点通道,蒋先生批了五千美金。钱一到手,她先花了四千多置衣,这不是轻浮,人在异乡,总得有体面当铠甲。 又卖掉台北的房子,1952年从香港转船转机,落在纽约大学的财会课堂。 上午上班,午后进教室,晚上写账本,近十年都这么过。 先在广东人开的进出口公司磨手,再进美国航空做财会,第一份像样的工资落袋,心底那口气才稳下来。 其间还把钱往台北寄,等站稳脚跟,再把母亲与孩子接到身边。她会在华美协会帮人跑手续,也会在交接簿上咬字眼。到1978年,从航空公司退下来,拿完一次性退休金,转身投向儿子的公司,坐到最老资格的“财务总监”位置上。 往内地的路一直开着。1973年9月,周总理请她回国,同机的还有杨振宁。 会见那天,总理拖着病体,说起黄埔政治部主任的旧事,也念及“优秀的将才”。那句“没把他争取过来,我有责任”,像一记叩门,泪就下来了。后来一年回国一两次,也去台北看旧部。 1975年,五十位同窗来信相邀,夸她玉骨冰心。1984年的国庆,登上城楼,与邓颖超并肩。1997年,她把老母亲带回长沙,住了五年,老人安安静静地走完一百零二个年头。 那时她七十五,往上海挪,儿子在那边经商,她自己偏要租房,互不打扰。闲下来盯新闻,顺手炒炒股,赚赔由天。接受采访会先把领口抹平,说起往事能说到深夜。 一次硬是录到凌晨一点,第二天被家人发现中风,命运把她摁在床沿坐了会儿,又放她起来。 再说不改嫁这桩事。 追的人不少,有人开口就是四百根金条,也有法国商人来敲门。她都谢绝。 旁人替她惋惜,她心里有算盘:母亲守了近七十年,她也有那股劲儿;婚姻只活了两年,正好停在最好看的一页。他曾被流言挑拨,回家立正行军礼道歉,说手不放下就不作罢;还说过“要是你真走,进深山去老死”。 年轻时听着肉麻,到了晚年,这几句话像火盆,暖手。 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在长沙看《红日》《南征北战》,一句“还不如他英俊”,轻轻落下,像替心里的人正了个名。 回望孟良崮是在2007年,蝙蝠洞口摆上祭品,说“愧疚”,提笔写“和平统一”。 字很稳,像给自己也给这个时代留个交代。 她在上海浦东玫瑰园立衣冠冢,碑上刻诗:“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 四七硝烟伤永决,凄凄往事怯重温。”风过来,字像要动。对日本,她一条线拉到老,日货不买,不正眼看。对房子也有主见,买了几回都赔,干脆说租比买强,利落。 对儿子的路看得清,不准从政,不准参军,去做生意,她在账后坐镇。 那张照片的年份是2005,她与儿子在北京参加纪念活动,国家领导人接见,代表亡夫领纪念章。 人群里她不张扬,像习惯了风浪的桅杆。 在2021年10月9日,上海,这位长沙走出来的女子九十三岁,安静离去。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