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者说:“中国和西方本质的不同就是,中国是国家控制资本,西方是资本控制国家!”她接着说,这和市场无关,问题是如何监管市场,如何治理市场?当现在的科技需要企业规模化经营的时代,大型企业的出现不可避免,关键在于是否受到监管?他们在为谁的利益工作?现在资本主义无法维持西方世界已经取得的发展水平,他们正在去工业化! 一个尖锐的问题突然戳到了全球治理的痛处:中国和西方,到底谁在开车?是国家拉着资本上路,还是资本反过来操控方向盘? 一位外国学者的一句话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揭示了全球经济秩序背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操盘逻辑。 当科技巨头越来越像“准政府”,当全球经济越来越拼“调控力”,真正决定未来的,不是市场规模,而是谁在掌舵。 如果说全球化是一场接力赛,那中国的策略很明确:国家先跑,资本跟上。 中国的玩法并不复杂,但效率惊人。 新能源就是一张王牌——电动车、光伏、风能这些年突飞猛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国家早早就定了调。 政策一出,资本立马动起来,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一个接一个,不光吸引了大批民营资本,国企也全力上阵。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光伏制造和装机容量更是全球领先。 中国的产业政策确实有一套,靠的不光是市场,更是组织力。 在芯片这块“卡脖子”的领域,中国的打法更直接,国家出资成立“大基金”,统一调配资源,从芯片设计到制造全链条布局。 面对中美科技博弈,中国这种举国体制虽不完美,但应对压力时更有弹性。 对中国来说,大企业不是“野马”,而是“战马”,它们要会赚钱,但更要能打仗,目标不仅仅是利润,更是产业安全、技术突破和国家战略的落地。 这种“国家+资本”的混合编队,很多时候能在关键节点上把事办成。 再看西方,尤其是美国,情况就复杂得多,表面上是市场决定一切,实际上,很多政策背后,都藏着资本的影子。 医药行业是最典型的案例,美国药价高得离谱,普通人看个病要掏空口袋。 为什么不管?因为制药公司有着庞大的游说机器,国会要是想压药价,立马就有一堆议员“站出来”,理由五花八门,但背后都是政治献金的声音。 美国的药价谈判制度多年来根本动不了,原因就是医药游说集团的强大阻力。 再看军工复合体,这可不只是电影里才有,打完仗,军火公司赚得盆满钵满,石油公司拿到了合同,而普通美国人却要为战争买单。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美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军火出口国,而军工游说在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力,远比多数人想象中更深。 这种模式下,国家政策很容易就被资本牵着走,表面上是“自由市场”,实则是“资本绑架”,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企业,而在于这些巨头到底在为谁服务。 不管中美,科技巨头都成为了新时代的超级玩家,但中美对待它们的方式,却天差地别。 在中国,平台经济被拉回了“笼子里”,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等都经历了反垄断调查,数据安全法、算法管理办法接连出台。 这些政策并不是打压创新,而是要让科技服务社会而不是控制社会。 美国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Meta、谷歌、亚马逊这些巨头,已经不只是一家公司了,更像是“准政府”,它们掌握用户数据、控制舆论走向、影响选举结果。 国会虽然多次尝试立法限制,但每次都被游说集团拦下,美国拆分科技巨头的努力屡屡受阻,监管几乎形同虚设。 当企业的权力可以和国家相提并论,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真正的问题就来了:这些科技巨头到底是谁的工具?是服务用户,还是绑架社会? 说到底,这场关于“谁控制谁”的大讨论,其实是在问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未来? 中国的路径更像是“国家牵头,资本助力”,力求在长期战略中实现产业升级和科技自立。 虽然也存在效率低、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但至少方向是清晰的:经济要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 西方则陷入了资本绑架政策的困局,去工业化趋势明显,中产萎缩、产业空心化、社会撕裂,很多问题的根源都指向了一个词:资本无序扩张。 企业越来越大,但监管越来越弱,最终留下的是一个越来越难以修复的裂缝。 这不是意识形态的对撞,而是治理能力的较量。 当科技让企业变得无比庞大,真正决定一国命运的,是有没有能力把这些“庞然大物”纳入规则之内。 不是压制,而是驾驭;不是放任,而是引导。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哪个国家的企业赚得多,而是谁能让企业为国家和人民真正工作,这才是那位外国学者话里最值得深思的地方。 大企业不是问题,谁来管它才是关键,谁在开车,谁就掌握方向,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决定未来几十年世界格局的核心命题。 信源:(国际)专访: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本质区别”——访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副主席基思·贝内特 2022-11-05·新华社
莫奈展🪷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