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直言:美国芯片专家中,很大部分是华人,中国在14亿人口里选人才

墨韵兰亭 2025-10-23 12:56:53

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直言:美国芯片专家中,很大部分是华人,中国在14亿人口里选人才,美国却能全球选!   这话一下把中美科技较劲的底逻辑给炸出来了,技术垄断的背后其实是人才垄断,而人才争夺上的差距,比单纯被卡芯片脖子还要命。   说起来尹志尧可不是外行,他在硅谷待了20年,参与设计的刻蚀机,全球一半多的芯片生产线都在用,业内都叫他“半导体设备教父”。他还透了个特让人意外的真相,过去40年,硅谷搞出来的至少10种顶尖半导体设备,70%以上都是中国留学生牵头做的。   从英特尔的等离子刻蚀机,到应用材料的薄膜沉积设备,这些核心技术背后,都有华人团队的影子。更扎心的是,美国芯片行业里,30%的工程师是华人,连Meta的“超级人工智能”团队,核心成员大多也都是华人。这就跟打比赛似的,咱们在自己主场选球员,美国却能全球选秀,还把咱们培养的尖子生挖走了一大半,太不公平了。   再看看美国抢人的套路,那简直是“全球收割机”级别的。一方面靠H-1B签证,每年能引进15万技术人才,这里面40%都去搞半导体了;另一方面又让斯坦福、MIT这些顶尖高校当“人才孵化器”,用奖学金、好实验室这些资源,把全球的学霸都吸引过去。   更绝的是,美国政府还直接下场,拿89亿美元参股英特尔,换了9.9%的股份,把产业政策和抢人才绑到一块儿。这种“全球捞人”的模式,让美国在半导体全产业链都占着优势:设计领域,英伟达、高通垄断了高端芯片;设备领域,应用材料、泛林集团控制着80%的刻蚀机市场;研发领域,美国的半导体专利数量是咱们的3倍。   更狠的是,美国还通过《芯片与科学法》砸了527亿美元,其中132亿专门用来培养人才,连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工厂,都得按比例雇美国工程师。   反观咱们中国,半导体行业现在就像个饿坏了的“大胃王”,特别缺人才。到2025年,搞集成电路的人才得缺100万,一半岗位都没人填,成熟的研发人才,给200万年薪都招不到。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首先是“尖子生”外流太严重,清华电子工程系的毕业生,30%都去美国读博士了,这里面70%最后都留在硅谷没回来。   中微公司成都基地的负责人就说,他们招的博士里,一半都是从美国顶尖实验室挖回来的。其次是培养体系跟不上产业的爆发速度,虽然国家建了24个集成电路人才基地,但高校的课程更新太慢,企业招到应届生,还得花2-3年重新培训。   可美国不一样,高校直接跟英特尔、台积电联合培养,学生一毕业就能上手搞5nm工艺研发。还有就是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海南自贸港给半导体人才最高15%的个税优惠,但跟美国硅谷的百万美元年薪加股权激励比,吸引力还是差了一截。之前广东清远去清华招半导体人才,开30万年薪只收到20份简历,而同期美国企业去招人,收了200多份。   不过面对这场没硝烟的人才仗,咱们也在下一盘大棋。首先是“全球抢人”,深圳专门成立了重大产业投资集团,直接从国外挖顶尖团队,中微公司成都基地一下子就招了50个从国外回来的博士。然后是“本土造血”,教育部允许高校自己设集成电路专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还跟华为一起建了芯片封测实训中心,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参与5G芯片的量产项目。   更厉害的是“重构生态”,上海临港建了个“东方芯港”,聚了中微、商飞等200多家企业,形成了从设计到封装的完整产业链;合肥还拿出100亿成立半导体产业基金,专门投资国产EDA工具和光刻胶企业。这些办法正在慢慢改变人才流动的“虹吸效应”,以前是中国人才往硅谷跑,现在不少美国工程师反而开始来中国找机会了。   其实尹志尧这话点透了一个事儿:芯片被卡脖子不可怕,最怕的是我们陷进“光盯着设备”的惯性里,忽略了人才这个根本。当年钱学森回国,美国说他一个人抵得上五个师,现在咱们要的不是五个师,是好几万个顶尖工程师。   这场人才仗看着没硝烟,却关系到未来30年的科技格局。美国在全球撒网捞人,咱们不光要把人才吸引来,还得让他们能扎下根好好干,打造出能让人才成长的生态。毕竟真正的科技自立,从来不是靠买设备、挖几个人才就行的,得靠自己培养出源源不断的创新火种才行。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墨韵兰亭

墨韵兰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