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2025年前8个月,中国反超美国,再次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这份数据背后,藏着美国关税政策引发的连锁反应,也映照着全球产业链格局的深层变迁。德国联邦统计局的详细报表显示,今年前8个月德国对美出口额同比下降6.5%,其中8月单月出口同比降幅更是达到20.1%,创下自2021年11月以来的最低纪录,而汽车、机械这类德国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下滑最为明显。德国批发和外贸协会主席迪尔克·扬杜拉直言,美国关税政策是导致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曾经对美市场依赖度颇高的德国企业,如今不得不重新评估跨大西洋贸易的风险。
回溯2024年,美国对欧盟发起的新一轮关税战堪称导火索,钢铁、汽车零部件等关键领域被加征的关税税率最高达到25%。彼时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曾紧急致函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警告这将导致德国对美汽车出口成本增加超30亿欧元,但这样的诉求并未得到回应。讽刺的是,就在去年,美国还是德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国,而仅仅一年后,贸易数据的逆转便清晰展现出政策反噬的威力。更让欧洲盟友寒心的是,美国在推动《通胀削减法案》时,以巨额补贴吸引欧洲企业赴美投资,这种“单边保护主义”的做法,与特朗普政府此前宣称的“美欧盟友关系”形成鲜明反差,直接加剧了双方在经贸领域的信任危机。德国总理朔尔茨在今年初的欧盟峰会上公开表示,“不能接受将贸易伙伴视为竞争对手的单边措施”,这番表态背后,是欧洲对美国政策反复无常的失望。
与对美贸易的下滑形成对比的是,中德贸易展现出强劲的韧性。虽然德国对华出口550亿欧元低于对美出口,但自中国进口额增长9%至1113亿欧元,这种贸易结构的变化恰恰体现了中国工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独特地位。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德国约三分之二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德合作更是呈现深度融合的态势——大陆集团在中国建成23个生产基地和28个研发中心,2023年德国汽车制造企业在华销售逾370万辆汽车,中国市场已成为德国车企不可或缺的增长引擎。这种依赖并非单向的,中国在电子电气产品、机械零部件等领域的精密制造能力,也为德国工业提供了稳定的供应链支撑,双方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补格局。
当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壁垒重构贸易版图时,中国产业的不可替代性正在改写全球经贸规则。从德国企业的选择中不难看出,单纯的政治施压难以扭转经济规律,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持续升级的技术能力,使其成为全球企业难以割舍的合作伙伴。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关税战,本想通过极限施压获取经贸利益,却不料在推开欧洲盟友的同时,让中国与欧洲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这种政策带来的裂痕,恐怕不是短期内能够弥合的,而中国产业用实力证明,面对各种挑衅和刁难,开放合作的底气从未动摇,这或许正是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中最值得关注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