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的秘诀, 或许就是少回头 杨振宁先生活到一百零三岁, 临走前没受太多罪。 人们谈论他,总绕不开两件事。一是他三十五岁就拿诺贝尔奖,二是他八十二岁还娶二十八岁的翁帆。可这些事,他本人很少提及。他晚年常挂在嘴边的,是西南联大时期,炸弹落下来,家当没了,他跑去废墟里把压变形的书挖出来,觉得特别高兴。 零三年他回清华,给住处取名归根居。他在诗里写,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那时他八十多岁,给大一学生上普通物理课,课间总被学生围着。他从不敷衍,讲到自己六十岁时发现人生有限,说现在回来,是想超越这个大限。 有人不理解他晚年为何放弃美国国籍。他只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更早时,他父亲到临终都没原谅他放弃中国国籍。这事他记了一辈子。 他不太回忆诺奖的高光时刻,反而总惦记着物理学的结构之美。他说在西南联大七年,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形成了对物理学的判断和品味。这种品味,让他后来即使提出颠覆性的理论,也保持着对知识的敬畏。 他最后的日子住在清华园的归根居,有时在病床上还架着平板看论文。别人问他人生意义,他说自己是渺小的,但希望这渺小生命有点意义。 他的一生像个圆,从清华园出发,最终又回到那里。这个圆画得并不总是顺畅,但最终合上了。
杨振宁的简历,感觉我的那都是废纸一张…杨振宁的简历那简直是开挂般的存在
【1评论】【5点赞】
用户10xxx77
圆满人生,圆满功勋,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