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扑向保姆喊妈,亲妈在旁沉默,谁才是真正的妈妈? 那天下午四点半,幼儿园放学,阿美开车去接儿子嘉嘉,路上孩子没哭也没闹,一进家门,嘉嘉撒腿就往厨房跑,冲到丽芳跟前,抱住她的腿,眼泪直掉,我要妈妈,丽芳蹲下来,拍了拍他的背,阿美站在门口,没出声。 阿美是孩子的亲妈,身材不错,车开得稳,话少,总说一句走吧就转身出门,不等孩子应声,红云是家里的老保姆,做饭打扫样样都行,可孩子从不往她跟前凑,丽芳不一样,她不是亲戚,也没正式当育儿嫂,就是每天陪着孩子玩,哄他睡觉,给他擦眼泪,孩子心里,她就是妈妈。 饭桌上,丽芳做了银鳕鱼、雪花牛排,还把胡萝卜切成花,说孩子爱吃,保姆单蓉炒了白菜土豆,丽芳小声说盐少放点,不是显摆,是规矩,现在的中产家庭,吃饭不光是填饱肚子,还得看着顺眼,吃着放心,有那么点讲究,妈妈这角色,慢慢成了个活儿,谁干得像样,谁就是个称职的妈妈。 姐姐莹莹说,爸爸打算送嘉嘉去广州上小学,以后住校,阿美点点头,说丈夫讲,现在舍不得交给老师,以后就得交给社会教,这话听着像是为孩子好,其实是在躲责任,孩子哭闹,不是淘气,是怕没人真正在乎他,他需要有人看着他,抱着他,听他说,我怕。 阿美嗓子哑,说话却利索,丽芳做饭手快,脸上总挂着笑,红云坐在一边,不插话,三个人,一个下命令,一个动手干,一个光看着,家里最懂孩子心思的,不是亲妈,这种事听着别扭,可不少中产家庭里,早就这么过了。 日本和芬兰的家庭纪录片里,父母不一定天天陪着孩子,但孩子一开口,他们就停下手里的事,蹲下来盯着他,听他说那些听起来傻乎乎的话,我们这边呢,孩子喊我要妈妈,妈妈可能正刷着手机,或者回着工作消息,情感不是靠时间堆出来的,是靠有人真正在意,才慢慢生出来的。 晚饭后,丽芳拍了几张照片,盘子里的彩虹蔬菜,米饭堆成小塔,西兰花摆成星星,这些是她能留下的唯一东西,孩子叫她妈妈,她没纠正,只是轻轻拍了拍他的背,阿美看了一眼,坐到沙发上,没问为什么,没人觉得这事奇怪,好像大家都默认了,妈妈可以不是生她的那个人,而是那个愿意蹲下来陪她哭的人。 孩子要的不是名牌衣服、进口零食,也不是名校的学位,他要的是摔倒时第一个跑过来的人,是做噩梦时一直抱着他到天亮的人,现在很多人把妈妈当成一个职位,谁干得好谁上,可孩子心里知道,谁才是真让他觉得踏实的人。 丽芳不是妈妈,可她天天陪孩子吃饭、哄睡觉、擦眼泪,阿美是妈妈,却总在手机前,孩子哭了她也不抬头,家里的桌子亮堂堂,饭摆得整整齐齐,孩子话少但听话,可谁心里都明白,孩子一有事,第一声喊的,从来不是亲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