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拿了快30个诺奖,登不了月球火星。英法德,加起来300多个诺奖,也登不了火星。然后再看看我们,月球火星,都上去了,还从月亮上挖了把土回来。 这次诺贝尔奖名单中,并没有我国科学家的身影,很多国人或许灰心丧气,但要知道的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从来都不是和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直接挂钩。 得说透诺贝尔奖的“脾气”,这奖从来不是科技实力的“即时成绩单”,更像份“历史回顾奖”。它最偏爱蹲在实验室里琢磨“为什么”的基础研究,比如原子结构、基因编辑这类能改写科学课本的发现,而咱们国家近些年的科技发力点,刚好踩在了“能造出什么”的应用突破上,两者压根不是一条赛道。 有统计说,科学类诺奖从成果发表到颁奖平均要等20年,最长的能拖55年,比不少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都长。就说咱们的屠呦呦,1972年就提取出了治疟疾的青蒿素,救了上千万人,直到43年后的2015年才拿到诺奖,这还是快的。 现在咱们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这些领域的基础突破,可能要等到二三十年後才会出现在诺奖名单上,总不能因为评委没来得及盖章,就说这些研究不算数吧? 而诺奖的“偏心”,眼里只有基础研究。120年里624个诺贝尔科学奖,绝大多数颁给了物理、化学、生理医学的理论突破,像美国占了42.5%的奖项,很多都是20世纪原子物理、分子生物领域的奠基性工作。而登月探火属于“大科学工程”,是把无数基础理论攒起来搞的系统集成,这种“从1到N”的实干活儿,诺奖评委向来不感冒。 英法德加起来拿了300多个诺奖,他们的基础研究底子确实厚,比如德国的化学、英国的物理学,可这些老本换不来火星车,因为工程突破需要的是集中资源办大事的能力,不是实验室里的论文。 日本拿了22个诺奖,不少是材料、医学领域的发现,但他们的航天工程连月球采样都没实现,这就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科技的本质区别。 中国的科技发展路径本来就和欧美不一样。过去几十年要补的课太多,优先把钱花在了能快速提升国力的“硬骨头”上,比如航天、高铁、基建。 2024年咱们的研发经费突破3.6万亿,是日本的3.5倍、德国的3.7倍,但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刚到6.88%,虽然创了历史新高,可比起美国的17%、德国的13%还有差距。 而且真要比“真本事”,咱们的航天成就含金量一点不低。嫦娥五号挖回的月壤,全球只有美国、俄罗斯做到过,这里面的轨道设计、无人对接技术,每一项都是顶尖工程能力的体现;天问一号一次性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连美国都花了几十年才走完这三步。 这些成就靠的不是单个科学家的灵光一现,而是上万人的团队协作、上千家企业的技术攻关,这种系统性实力,根本不是诺奖能衡量的。 反观那些诺奖大户,英国的火星探测器多次失败,法国连独立的航天发射能力都没有,他们的基础研究再强,没法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工程突破,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诺奖的评选有很强的历史惯性。百多年来近90%的奖项都被前十个国家包了,美国二战后接收了大批欧洲科学家,才迎来诺奖井喷;日本21世纪的诺奖爆发,也是七八十年代基础研究投入的结果。咱们国家真正大规模搞基础研究也就这十几年,中青年科学家还在实验室里“坐冷板凳”,等这批人熬到诺奖评委认可的年纪,获奖数自然会涨。 但现在不用急,毕竟月球上已经有了中国脚印,火星上有了中国车,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比一张迟来的奖状更能说明问题。 科技实力从来不是靠奖状堆出来的,而是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欧美拿着诺奖老本的时候,咱们在太空建立了空间站;日本在实验室里拿奖的时候,咱们的火箭把卫星送进了预定轨道。 现在基础研究的投入在涨,每年的基础研究经费增速都超过10%,大科学装置像雨后春笋一样建起来,未来的诺奖只是时间问题。 但即便没有那些奖状,咱们也该自豪,因为真正的科技硬实力,是写在宇宙里的,不是印在证书上的,这种靠实干拼出来的底气,比任何奖项都珍贵。 信息来源:《揭秘我国首次申报诺贝尔奖始末》中国经济网
为什么都争着登月呢?就这么说吧,要是中国能在月球上架激光武器,只需要1.3秒就能
【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