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钱学森晚年感慨地说:“毛主席当年跟我说‘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敢于走前人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10-18 16:57:25

[太阳]钱学森晚年感慨地说:“毛主席当年跟我说‘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参考资料:2020-04-24 学习时报——“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追记) 1970年那声响彻云霄的《东方红》,可不单单是一次技术突破,它背后,是一场谋划了十几年的国家级大戏,融合了最高层的意志、科学家的智慧和无数人的汗水,这故事,我们得从政治决心、发展路线、执行细节和长远影响这四个角度,才能看明白它的精髓。 故事的起点在1957年10月4日,那天,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天,全世界都炸开了锅,这消息传到中国,钱学森、赵九章这些顶尖科学家坐不住了,他们抬头看着那颗划过夜空的星星,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们也要有,他们立马向中央提议,启动自己的卫星项目。 这个想法迅速得到了最高层的回应,毛主席在1957年就预言,十年左右中国就能搞出火箭卫星,到了1958年5月,他更是明确表态:“也要搞一点卫星”。 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把太空探索上升到了国家意志的高度,紧接着,一笔2亿元的专款就批了下来,真金白银地支持这个梦想。 决心很大,但现实很骨感,1958年,我们的科学家去苏联考察了一圈,回来后冷静了不少,发现技术差距实在太大,怎么办?硬上肯定不行,他们提出了一个非常务实的方案:先从探空火箭搞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来,这个“退一步”的决策,恰恰是智慧的体现。 于是,中国的火箭技术开始了艰难的爬坡,一开始只能飞8公里高,毛主席听了汇报,鼓励说要向20公里、200公里迈进,这股劲头,推着大家不断向前,到1961年,火箭能飞到58公里,1963年底,这个数字刷新到了115公里,基础就这么一点点夯实了。 国家的整体科技进步也提供了强大的助攻,1964年,中近程火箭和原子弹相继取得突破,这些硬核技术为卫星项目铺平了道路。 到了1968年,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研究力量被整合起来,成立了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亲自挂帅,项目的代号也从最初的“581任务”变成了“651任务”。 临近发射,整个项目进入了冲刺阶段,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周总理在1965年主持会议时,就定下了1970到1971年发射的目标,还提出了一个特别具体的要求:“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一个都不能少,发射前,他又强调,工作必须“一丝不苟”、“万无一失”。 1970年4月24日晚21时35分,这个时刻终于来了,在酒泉卫星发射场,随着毛主席亲自批准的发射指令下达,“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一号”拔地而起。 短短15分钟后,21时50分,地面接收站里传来了那段熟悉而又振奋人心的旋律——《东方红》,清晰,洪亮。 那一夜,全中国都沸腾了,第二天,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成功了,这颗173公斤重的卫星,在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的轨道上,以114分钟一圈的速度环绕地球,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这不仅仅是个科技新闻,发射第二天,周总理就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把这个消息当作一份“礼物”宣布,科技成就瞬间转化为了外交影响力,它的成功,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后来邓小平在1988年评价说,“两弹一星”是中国能够获得大国地位的基石。 回头看,“东方红一号”就像一部完美的交响曲,从最高层的远见卓识,到科学家们的务实前行,再到工程执行的滴水不漏,每一个环节都精准到位。 它留下的,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种叫做“两弹一星”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1970年5月1日,毛主席亲自接见了参与研制的代表们,这是对他们最好的肯定。

0 阅读:15

猜你喜欢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