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肯定都见过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排成队的场面,有时候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前两个月还有人抢充电桩打起来,可不就是真刀真枪干起来了。市区里开油车的人更难受,早晚高峰堵车那油耗跟放水似的哗哗往下掉,一年下来油钱够买好几件衣服了。买车的时候大家心里都犯嘀咕,纯电贵又怕没地方充电,油车省不了钱还得被嫌弃,这就难怪越来越多人把眼光转向混动车了。 混动车看似两全其美,实则藏着不少坑。插电混动标称续航100公里,冬天开暖风直接对折,电池耗尽后拖着沉重电池包跑,油耗比纯油车还高。有位比亚迪宋PLUS DM-i车主晒过记录:满电时油耗4升,亏电状态飙到8升,所谓“省油”全靠电量支撑。 增程式混动的套路更深。理想ONE的发电机噪音像拖拉机,高速上既要给电池充电又要驱动车辆,油耗轻松破9升。更别说保养要伺候两套系统,发动机保养周期没到,电机控制器先出故障,维修工时常调侃“买混动等于请回两位祖宗”。 厂家宣传的“综合续航1200公里”根本是实验室数据。真实路况下频繁启停发动机,电池浅充浅放,实际续航打七折都算良心。有媒体做过极限测试,混动车跑长途的每公里成本,反而比纯油车高10%,所谓省油秘籍成了心理安慰。 最该警惕的是二手车残值陷阱。三年车龄的混动车比同款燃油版贬值快20%,车贩子直言“电池健康度看不准,收车就当燃油车估价”。某些品牌混动系统的专利技术导致第三方修不了,只能任4S店宰割,换个电控模块报价抵半年油费。 政策导向也在制造虚假繁荣。上海混动绿牌政策延期两年,催生出一批“充电口装饰车”——车主领完补贴就再没充过电,直接当油车开。这种政策套利扭曲了真实需求,等优惠退出后,现在热销的混动车很可能变成库存隐患。 混动技术本是过渡方案,却被车企包装成终极解决方案。丰田的THS混动专利墙太高,自主品牌只好扎堆搞结构更简单的P2混动,结果顿挫感强得像新手开手动挡。这种技术路径的混乱,让消费者成了试错小白鼠。 当你在混动和纯电之间纠结时,其实暴露的是基础设施的短板。挪威混动车比例不到5%,因为充电桩比加油站还密。我们的问题不该是“选哪种车”,而是“什么时候充电能像加油一样方便”。充电排队 新能源车快充桩 充电桩 充电桩收费 充电桩乱象 充电桩困局 山东高速充电桩 辽宁高速充电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为什么外国不造新能源汽车?长城老总魏建军一句话道破关键:他们是有技术的,并非没能
【180评论】【1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