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官恼羞成怒,痛批中国“极端”,全球网友嘲讽:这只是在学习美国 一纸公告,让华盛顿彻底炸锅。中国刚刚宣布对稀土、锂电池等关键资源实施出口管制,美国高官立马暴跳如雷,连“极端”这种词都搬了出来。但让人意外的是,全球网友却不买账,反倒一边倒地嘲讽美国:你们不是一直这么干的吗?现在轮到别人了,怎么就受不了?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连发六份公告,并发布一份制裁清单。 措施明确、依据充分,涉及稀土、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等关键材料,覆盖从原料到设备到技术的完整链条。 更重要的是,出口管制不仅针对中国境内的产品,还延伸至国外含有中国技术价值占比超过0.1%的产品。这一招,直接打到了美国产业链的命门。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反应堪称“典型”:愤怒、指责、反击,三连击。 他不仅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发文,斥责中国“威胁全球经济”,还宣布将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0%关税。 这意味着中国商品加税后总税率将超过130%。 与此同时,美方还对人工智能与航空制造软件实施出口管制,摆出一副“针锋相对”的架势。 但问题来了,特朗普嘴上说得凶,自己政府内部却并不统一。 10月10日,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的做法“极端”,但又补了一句“没必要对华打贸易战”。 前一秒高喊对抗,后一秒又怕伤自己,这场景,看着像极了“左右互搏”的喜剧表演。 白宫的混乱远不止于此。 10月11日至12日,特朗普连续发声,称“难以置信”“不能容忍”,白宫高层紧急召开会议,甚至有共和党议员提出限制中国航空企业在美国着陆。 这些动作为何如此密集?原因很简单:美股应声下跌,纳斯达克一日暴跌3.56%,全球市值蒸发1.65万亿美元。不是中国“极端”,是美国自己太脆弱。 稀土是什么?它是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命根子”。F-35战斗机一架要用掉408公斤稀土,美国80%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 如今中方明确要求“逐案审批”,还规定即使是外国使用了中国产技术的产品也得有中国许可,这意味着美国连“绕道”都难了。 眼下,美方再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基本是不可能的。重建本土稀土产业链不仅需要15年,还要投入超过300亿美元。 更尴尬的是,美国曾经的稀土加工厂因为污染问题被重罚1900万美元,民众强烈反对再次恢复相关项目。 这就是美国的软肋,明明知道问题,却无能为力。 而中国的做法呢?并不是“突如其来”,更不是“极端”。早在2023年,《出口管制法》就已通过,法律依据完备。 2025年上半年,中国已通过配额制度调整了稀土开采总量,方向早已明确。 此次只是将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在美方不断升级半导体打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反制。这种战略节奏,既不意气用事,也不仓促冒进,称得上是“非对称反制”的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网友的反应才是整个事件中最具讽刺意味的一环。 在X平台(原推特)上,热评第一的评论是:“中国只是在学习美国。” 还有人调侃:“美国抢别人资源叫‘自由市场’,别人管自己资源就‘极端’?” 更有发展中国家网友表示支持,称“霸权惯了就怕别人不听话”。 国际舆论的风向,正在悄然变化。日本、韩国紧急召开会议研究替代方案,欧盟虽口头谴责,却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资源战略。 美国盟友对中国的“垄断”早有担忧,但这份担忧更多源于对美方政策的不确定性: 今天封锁芯片,明天加税软件,后天又可能封杀合作项目,真正的“极端”,恰恰来自华盛顿。 这一次,中国把“规则”玩到了极致。不是任性打压,而是依法依规;不是突发制裁,而是有章可循。 相比之下,美国的反应更像是被对手用自己的武器还击后一时失控。当年你可以用技术打压别人,如今别人用资源回应你,你凭什么说别人“极端”? 真正的问题,不是中国做了什么,而是美国接受不了“对等”。 它想要既控制技术,又掌握资源,还希望别人听话不反抗。这种既当裁判又当选手的姿态,早已被世界越来越多国家识破。 中国这次的行动,就是在告诉世界:你可以不喜欢规则,但你不能只让别人遵守规则。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美国国内的现实危机。 政府停摆已进入第11天,4000名联邦雇员被解雇,若预算问题不解决,200万现役军人也将领不到工资。 特朗普政府一边喊着“国家安全”,一边却连军人工资都发不出,这种“极端”才是真正令人震惊的。 当美国用芯片封锁中国的时候,它在宣示“我说了算”;当中国用稀土锁住美国的时候,它在回应“规则要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