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大地震,菲律宾的盟友美日韩,还有新晋盟友乌克兰都保持了沉默,至今没有一个国家伸出援助之手。 2025 年 9 月 30 日,菲律宾宿务省那场 6.9 级的浅源地震,把无数家庭的生活震得粉碎。 震源深度才 10 公里,能量释放得又猛又集中,相当于 300 万吨 TNT 当量炸开,加上当地每平方公里 650 人的高密度人口,灾难来得猝不及防。 短短几天,36 万人受灾,68 人失去生命,5000 多座房屋塌的塌、裂的裂,连医院和学校都有 335 处受损,53 个市镇直接宣布进入灾难状态,废墟里的哭喊声隔着屏幕都能让人揪心。 地震发生后 72 小时,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紧急召开内阁会议,宣布启动最高级别人道主义响应。 菲律宾国家减灾管理委员会在 10 月 3 日的通报中称,重灾区急需帐篷、饮用水和急救药品,现有储备仅能满足 30% 需求。 宿务省省长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省内 3 所主要医院因建筑受损停摆,重伤员需转运至 50 公里外的城市救治。 10 月 4 日,美国国务院率先作出回应,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 “向菲律宾人民表达关切”。 同日,美国驻菲使馆确认通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 25 万美元援助,这笔资金需通过多层审批才能拨付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 4 月美国刚批准向菲律宾出售价值 55.8 亿美元的 F-16 战机及配套弹药,相关交付仍在推进中。 而 1951 年签署的《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条款显示,其核心针对军事安全威胁,并未包含自然灾害援助的强制义务。 日本的反应出现在 10 月 5 日,外务省发布声明称 “将提供 500 万美元紧急援助”。 但菲律宾减灾委工作人员透露,截至 10 月 10 日,承诺的物资仍未抵达宿务港。 去年日本与菲律宾签署《互惠准入协定》后,双方军事合作频繁,日本向菲方出口的巡逻船已交付 3 艘。 对比 2013 年台风海燕后日本迅速提供的 65 亿日元无偿援助,此次响应速度明显滞后。 韩国外交部在 10 月 6 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简短慰问,未提及具体援助计划。 此前半年,韩国与菲律宾刚完成首次海军联合演习,双方曾表态要深化 “价值观同盟” 合作。 韩国驻菲使馆工作人员私下表示,国内暂无额外灾害援助预算,需等待国会审议。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直到 10 月 8 日才在官网角落提及此事,仅以 “关注菲律宾灾情” 一笔带过。 今年上半年,乌克兰与菲律宾签署多项合作协议,乌方曾称两国是 “民主阵营伙伴”。 当前乌克兰正处于冲突阶段,其驻菲使馆证实暂无实际援助能力,连象征性的物资捐赠都未启动。 10 月 2 日,中国驻菲使馆宣布提供 500 万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援助,首批帐篷和药品于 10 月 5 日运抵宿务。 菲律宾中国商会在地震发生后 48 小时内捐赠 1000 万菲币,组织侨胞志愿者参与现场救援。 菲律宾众议长在接收物资时表示,这些援助 “精准对接了灾区最迫切的需求”。 菲律宾国内对盟友的反应已出现舆论波动。 《菲律宾星报》10 月 9 日刊文指出,军事合作中的慷慨与灾害援助中的吝啬形成鲜明对比。 宿务省一位受灾民众在采访中说:“他们需要我们的基地时跑得很快,我们需要帮助时却看不见人。” 当地社交媒体上,“盟友的承诺” 话题阅读量已突破 5000 万,不少网友贴出各国军售合同与援助金额的对比图。 菲律宾自身的防灾短板在此次灾害中暴露无遗。 官方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建筑抗震合规率仅 43%,农村地区多数房屋未经过抗震设计。 防灾投入占 GDP 的比例维持在 0.6%,低于东南亚国家平均水平,导致救援设备严重不足。 此次地震中,多个市镇的救援行动主要依赖民间组织和邻里互助,政府力量显得捉襟见肘。 10 月 10 日,菲律宾减灾委更新灾情数据,直接经济损失已攀升至 1.87 亿美元。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发布报告称,约 8 万受灾民众仍居住在临时避难所,冬季来临前急需保暖物资。 截至当日,美国承诺的 25 万美元援助已到账,但仅能覆盖 1% 的避难所物资缺口。 日本方面表示援助物资已在运输途中,预计 10 月 15 日前抵达。 这场地震带来的影响仍在持续发酵。 菲律宾参议院已计划召开听证会,讨论与盟友合作的 “利益平衡” 问题。 有议员提出,应重新评估军事基地开放的交换条件,将灾害援助纳入合作协议。 国际观察人士认为,自然灾害中的响应态度,正在重塑菲律宾对 “盟友关系” 的认知。 那些平时频繁出现在军演现场的身影,在废墟面前的缺席,比地震本身更让人心生寒意。 信源:菲律宾大地震,美国、印度、日本和乌克兰,通通玩了个集体失踪!——搜狐
菲律宾大地震,菲律宾的盟友美日韩,还有新晋盟友乌克兰都保持了沉默,至今没有一个国
高干评世界
2025-10-11 15:40:48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