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官员想在诺奖公布日请病假?这荒诞一幕的背后,藏着特朗普对诺贝尔和平奖近乎疯狂的执念 ,从多次致电施压挪威大臣,到派特使上门“催奖”,甚至放话“不颁奖就是羞辱美国”,这场“求奖大戏”,早已比诺奖本身更具戏剧性。” 特朗普对诺贝尔和平奖的热切渴求并非突发奇想,早在2020年,他就因推动《亚伯拉罕协议》签署获得挪威议员提名,仅仅一周后,又凭借所谓 “促成塞尔维亚与科索沃达成合作共识” 的名义,再获瑞典议员提名。 不过,真正让这份对诺奖的渴望升级为一场近乎 “施压逼宫” 的公关大战,发生在 2025 年。 今年7月,挪威财政大臣斯托尔滕贝格突然接到特朗普的来电。通话中,特朗普一边与斯托尔滕贝格商议关税相关事宜,一边毫无遮掩地表达了自己对诺贝尔和平奖的急切向往。 这并非孤例,据挪威政府官员透露,特朗普在与斯托尔滕贝格的多次交流中,都反复提及此事,俨然将这位前北约秘书长当作了为自己对接诺奖评选的 “联络人”。 特朗普政府还启动了系统性的游说行动,负责中东事务的特使威特科夫在 8 月专程赶赴挪威,向诺贝尔委员会施压,要求为特朗普颁发奖项;国务卿鲁比奥频频为特朗普营造获奖声势;特朗普本人更是放出强硬言论,称 “若无法获得诺奖,便是对美国的极大羞辱”。 为拼凑足够的 获奖资本,特朗普宣称自己 “成功终结了 7 场战争”,但他口中的这些 “功绩” 却屡屡遭到外界质疑。 特朗普引以为傲的印巴停火斡旋成果,被印度官方直接否认,强调 “从未接受过外部力量的调解”;而关于他斡旋卢旺达与刚果金冲突的说法,更被媒体揭穿 “两地冲突至今仍在持续,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即便巴基斯坦曾一度计划提名特朗普参评诺奖,却因美军突然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突袭,在巴基斯坦国内引发强烈反对声浪,最终陷入 “先提名后反悔” 的尴尬境地。 更荒唐的是,2025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截止日期为1月 31日,而特朗普所谓的 “多国提名”,全都是在截止日期之后才发起,从规则层面而言,根本不具备参与评选的资格。 特朗普的强硬施压,让手握诺贝尔和平奖评选权的挪威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若特朗普最终未能获奖,挪威面临的外交风险可想而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挪威高级官员曾无奈调侃,称 “正考虑在10月10 日诺奖结果公布当天申请病假”,这种看似玩笑的逃避心态背后,实则是挪威面对 “颁奖实在不愿意、不颁奖又恐结怨” 的两难处境时,内心深处的深切无奈。 这场围绕诺贝尔和平奖展开的 “求奖闹剧”,折射出三重深层次矛盾。 第一重矛盾是诺贝尔和平奖评选的争议,特朗普将诺贝尔和平奖视为彰显自身政治地位的 “勋章”,试图通过关税威胁、外交施压等现实手段强行索取,这种做法恰恰消解了诺奖的权威性。 第二重矛盾是特朗普的 “个人执念” 与 “政治造势需求” 的双重驱动。特朗普对诺贝尔和平奖的执着,始终夹杂着与前总统奥巴马的攀比心理。他曾多次公开称 “奥巴马当年莫名获得诺奖,而我贡献更多却未获认可”。 美国相关民调显示,76% 的受访者认为特朗普不具备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资格,但这并不影响特朗普将整个求奖过程打造成一场吸引公众关注的表演。 第三重矛盾是美欧内部裂痕的逐渐显现,特朗普向挪威施压索要诺奖的方式,已经欧洲各国的不满。 从当前局势来看,特朗普在 2025 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除提名过期、不符合评选规则等硬性障碍外,更重要的是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释放的明确态度 ,多名委员会成员已公开表示 “评选过程不会受外部造势影响”。 有挪威官员甚至用 “完全无法想象” 的表述,直接否定特朗普获奖的可能。 不过,这场 “求奖闹剧” 的影响远未结束。对挪威而言,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其与美国的双边关系都将面临新考验,如何修复可能出现的裂痕,成为挪威未来需应对的重要挑战。 对特朗普而言,即便最终未获诺奖,这场持续数月的 “求奖秀” 也已达成政治造势目的,从选举角度看,他未必没有获得实际政治收益。 当10月 10日诺贝尔和平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时,那位曾调侃 “想请病假” 的挪威官员或许能暂时松口气。但这场闹剧留下的思考不会停止,象征人类和平理想的诺贝尔和平奖,如何不被异化呢? 或许,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奥斯陆的诺奖颁奖台上,而在每一个坚守和平价值理念的人心中。
挪威官员想在诺奖公布日请病假?这荒诞一幕的背后,藏着特朗普对诺贝尔和平奖近乎疯狂
绝世剑王
2025-10-08 20:27:25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