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宣布自2025年10月14日起,将对东方大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以及所有外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0-06 15:31:17

美国宣布自2025年10月14日起,将对东方大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以及所有外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征收额外费用。 美国这套贸易保护的老把戏算是玩得越来越熟练了,可惜每次都没算明白账,到头来还是得自己咽苦果。就说即将在 2025 年 10 月 14 日生效的船舶额外收费政策,表面上是冲着东方大国的航运业来的,实际上仔细扒拉一下数据就知道,这分明是给自己的经济套上了紧箍咒。 先看看这政策的具体内容有多 “精准”,说是针对东方大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还有所有外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收额外费用,收费标准还搞了个阶梯上涨的套路。 中国运营的船舶从每净吨 50 美元开始收,到 2028 年要涨到 140 美元;就算是外国公司用中国造的船,也得按每净吨 18 美元或每个集装箱 120 美元交,以后还得逐年加码。 拿常见的 14000TEU 集装箱船来说,2025 年单次进港就要多掏 229 美元 / TEU,到 2028 年这数能涨到 643 美元 / TEU,相当于每运一个集装箱就要多交小半年的杂费,这成本谁扛得住? 更讽刺的是,出台这政策的时机简直尴尬到极点。2025 年本应是航运旺季的 9 月,美线运价已经先一步崩了盘,上海港出口到美西的运价直接跌了 31%,跌到 1636 美元 / FEU,美东航线也跌了 22.7%,不少航线早就跌破船公司的成本线了。 这时候加征费用,就像给快冻僵的人再泼一盆冰水,船公司要么把成本转出去,要么就减少运力,怎么选都得让美国本土受影响。 美国想靠这招重振本土造船业,更是打错了算盘,毕竟自家造船业的底子早就薄得撑不起场面了。现在美国商船产能只占全球 0.4%,连造 LNG 船的能力都没有,造一艘集装箱船要花 3.33 亿美元,而中国造同款只要 5500 万美元,成本差了整整 6 倍。 之前搞的《琼斯法案》强制用本土船舶,结果把行业护得故步自封,造船效率只有中韩的 25%,这种情况下就算加再多费用,本土船厂也接不住订单,毕竟产能扩张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行业测算说至少要 25 年才能满足需求,这期间的缺口谁来补? 最逗的是,这额外费用最后还是得美国消费者和企业买单。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早就算过,中美海运成本只要增加 15%,美国通胀率就得上升 0.8 个百分点。 世界航运理事会更直接,说这政策会让美国消费者每年多掏 300 亿美元,出口航运成本能翻一倍。就拿汽车运输来说,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进口国,2023 年就进口了 420 万辆,而全球汽车运输船大多是中、韩造的,加征费用后船东肯定要涨价,最后新车售价涨个几千美元都是常事,本来就受通胀困扰的美国人又得被割一波韭菜。 政策还没生效,市场已经乱成一团了。中远这些中国船公司占了美线 18% 的运力,现在都在计划把 4000TEU 以上的大船撤出美线,换成小船调去欧洲。其他外国船公司也在忙着把中国造的船调离美线,导致美线空航率飙升到 24.39%,洛杉矶港 4 月吞吐量直接跌了 18%,创下 2020 年以来的最大跌幅。 有些船公司为了避费,搞起了中转模式,经加勒比海港口绕一圈再去美国,结果中转成本又多了 15%-30%,这些钱最后还是算在美国进口商头上。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内部已经先吵起来了,LNG 出口商和汽车进口商联合提交了 300 多份反对意见,毕竟他们最清楚后果。 美国现役只有 3 艘 LNG 船,还都是上世纪 70 年代的老古董,本土造新船要 5 年以上,2028 年政策要求用本土船运 LNG 时,怕是要面临无船可用的窘境,而中国又是全球主要的 LNG 进口国,真要是反制起来,美国能源出口得遭重。 东方大国也没坐等着被拿捏,早就修订了《国际海运条例》,把反制手段写进了法律里,还启动了 WTO 争端解决机制。 中船集团反而趁着这股劲加速突破,2025 年一季度 LNG 船订单占比都超过韩国了,还拿下了法国达飞的大订单,技术标准直接对标欧洲。这就好比美国想关门打狗,结果狗没打到,自己家门先漏了风。 说到底,美国这政策就是典型的 “病急乱投医”,看着中国造船业占了全球 66% 的新船订单,在高端领域也实现了突破,就急着用行政手段打压。 可航运业讲究的是全球协作,不是靠画圈子就能保护自己的,2018 年贸易战加关税的教训还没吸取够,现在又来折腾航运业,最后只会让自己的通胀更严重,供应链更混乱,所谓的 “贸易保护” 终究会变成锁死自己的枷锁。

0 阅读:21

猜你喜欢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