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山东青岛,女子买了一辆特斯拉,交付手续办到一半,车门突然被一男子撞毁,女子头大了,车子还没到手就变事故车,她要求要么退钱、要么换新车,系统显示已完成交付,而且保险已生成,车子是你的了,你得提走,女子气不过找媒体,结局令人唏嘘。[紫薇别走] 她在销售顾问的陪同下完成了验车环节,支付了全款,并通过APP办理了保险,按照流程,接下来应该签署交付确认文件并领取钥匙,就在这个空档,交付中心内发生了意外。 刚提完车的孙先生准备离开,在没有工作人员现场引导的情况下,他启动车辆时操作失误,车辆失控撞上了孙女士尚未完成交付的车,碰撞导致后者的右后车门严重变形,门框扭曲,需要整体更换。 孙女士的第一反应是找店负责,她的理由很明确:钥匙还在店里,交付文件也没签字,车辆控制权并未转移到自己手中,这辆车在法律意义上仍然属于店的财产,车辆在店内发生的损坏,理应由店方承担责任。 工作人员打开系统界面,指着屏幕上“交付完成”的状态告诉孙女士,系统显示她的车辆已经完成交付流程,她购买的保险已经生效,从法律层面讲,车辆的所有权和风险已经转移,店方建议她直接提车,然后走保险渠道维修。 孙女士拒绝提车,要求要么换一辆新车,要么承担所有损失,坚持认为,按照系统记录和保险状态,车辆已经属于孙女士,她应该自行处理事故理赔。 从法律角度看,《民法典》第六百零四条明确规定,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界定“交付”,传统汽车销售中,交付通常包含三个要素:完成验车、签署交付确认书、交接钥匙。 孙女士的情况恰恰卡在了中间环节,她完成了验车和付款,未签署交付文件,也未拿到钥匙,从民法中“交付”的传统理解来看,这辆车的控制权尚未转移,风险仍应由出卖方承担,系统显示的“交付完成”,是店内部流程管理的标记,不能等同于法律意义上的交付。 店公布了一段监控视频,视频显示,孙女士的家人曾经打开过那扇被撞的车门,在拍照查看后并未及时关闭。 无论车门由谁打开,在交付流程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交付中心内应该有明确的现场管理机制,一个正在办理交付手续的车辆,停放在公共区域,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人员引导,这本身就存在管理漏洞。 这位车主当时并未表现出太多紧张,只是简单说了句“有保险,走流程就行”,在很多消费者的认知中,反正有保险兜底,事故责任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 当她日后想要出售这辆车时,二手车市场会因为这条记录大幅降低收购价,保险虽然能赔偿维修费用,车辆贬值的损失该由谁来承担? 随着购车流程数字化程度提高,类似的争议正在增多,一位从事汽车销售十余年的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很多品牌为了提高效率,大量环节都转移到了线上,消费者在APP上点几下,系统就显示“已交付”,现场的实际服务跟不上,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传统店的交付流程相对严谨,销售顾问会陪同客户逐项检查车况,当场指出所有功能和注意事项,双方当面签署交付确认书,然后郑重其事地交接钥匙。 新能源车企追求的“极致效率”,有时会忽略消费者的实际体验,线上操作的便捷性,不应该以牺牲现场服务和安全管理为代价,特别是在交付这个关键节点,更需要明确的流程规范和现场保障。 孙女士做出了让步,不再坚持更换新车的要求,但提出了新的诉求:要求店承担车辆维修后的贬值损失,以及她这段时间因为处理此事耽误工作的误工费。 在提车过程中,务必确认所有关键环节都已完成,特别是要拿到钥匙并签署完整的交付文件后,才算真正完成交付,如果中途发生任何意外,保留现场照片、视频等证据至关重要。 网友热评: “钱付了和车交了是两码事”,钥匙没拿到、确认单没签,车就还在店的管辖范围内。 “系统显示交付完成”当借口把风险转嫁给消费者,大家买新车图的就是个“新”字,还没开一公里就变事故车,放谁身上都难受,要求换车合情合理。 那么,看了这么多观点,您觉得在这件事上,责任究竟应该如何划分才最公平合理?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信源:《生活帮》
9月18日,山东青岛,女子买了一辆特斯拉,交付手续办到一半,车门突然被一男子撞毁
星辰点点照亮夜里
2025-10-03 17:42:05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