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学生当做商品,产供销如何平衡呢? 学而优则仕,教育就是大多数人晋升阶级的台阶。最近有人说,教育不能被功利主义所绑架,教育不能为功力主义所左右。我要说的是,只要教育不能和就业直通车,教育就必定成为功力的教育。只要把教育变成产业,教育就必定是功力教育。 最近著名的求学就业咨询专家张雪峰被封了。原因可能就是他在选定专业的时候说了不应该说的话,打击了一些学校,一些专业。也就是说他说的比较极端,把个人背景与家庭能力和求学就业结合的太紧密了,冲击了社会的一个层面,损害了很多人的利益。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数以千万计的人通过高考改变了人生,改变了生活轨迹。成为了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人,这些人已经从自身的努力改变了自身的力量,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也通过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了家庭的命运。全社会一起努力就改变了社会的命运,甚至是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当年我们学校公布分配方案的时候,是在大礼堂开会集体公布的,按照沿海城市从北往南公布的,从丹东大连一直读到到海防海南。当然公布的是校企结合的企业的名字和需要专业。丹东外代有一个,第二个公布出来的企业名字是大连远洋,当然就是我了。我当时候很调皮,站了起来,向全校师生招手致意,赢得了大家一片笑声。我觉得那个时候国家包分配,教育的功利性相对低一些。 张雪峰推荐每一个学生对专业、对学校的选择,是基于个人背景和家庭能力的考量,多种实力叠加后的推荐,而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业以及学识的能力都是次要的。这虽然两人十分不舒服,但也确实为很多家庭为很多学生解惑了。避免了入坑或者是走到弯路。譬如你进了外国语学院,外交学院并不一定能进入外交部。譬如你学了空司那个什么专业?不一定能上天当空姐。 商品化供应人才,需要的就是供需平衡。其实当年从高考开始,这个社会还是公平的。高考以后继续开展了深度的考试。比如公务员考试,进入学校的再招,比如企业的面试。这一系列的考试加考试加面试中,就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出的。第三方原则,这就是用人方和学校之间不见面,企事业用人单位和学生不见面。一切经过第三方平台或第三方提供人才,才能达到公平合理的用人,培养人,聘用人的公平良好机制。 如果达到了这样的目的,就不用像张雪峰那样贬低这个专业,贬低那个专业了。学校在专业配置上只需要摸准市场需求,形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就不会出现学生剩余,教育内卷。 如果教育能够与主业直通车,学生只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通过自己的专长与社会相结合。才会有教育非功利化的效果,甚至是连张雪峰这样的人,都没有机会说学校与专业的好坏,教育就没有什么天坑了。 至今说来,教育还是最公平的社会资源,是可以改变人生的。
能去考试就已经给机会了[吃瓜]
【54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