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本想打造一支仁义之师,为啥湘军的军纪越来越差?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军

佳霖谈历史 2025-10-02 00:44:44

曾国藩本想打造一支仁义之师,为啥湘军的军纪越来越差?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而清军则是“兵过如蓖,官过如剃”。 曾国藩分析时局,认为要想干赢太平军,也得打造一支秋毫无犯的仁义之师。 于是,曾国藩训练湘军时,经常强调“爱民而造福,扰民则造孽”。他还创作了《爱民歌》,要求所有官兵都必须熟唱:“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在曾国藩的三令五申下,早期的湘军,群众纪律确实比较好。 然而没几年,湘军完全变了,军纪越来越差,屡屡屠城,连小孩都不放过。 1854年,湘军攻打武昌,湘军中唯一的满人将领塔齐布进扼洪山,负责截击从武昌撤离的太平军。 战斗中,塔齐布看到不少太平军士卒跳水而死,动了恻隐之心,命人救出数百儿童。 曾国藩得知后,把塔齐布叫到跟前大骂一顿,说慈不掌兵,对待逆党就该“诛根尽绝”。 塔齐布不服,反驳道:“俘虏中有很多被迫从贼的老百姓,如果不加分辨,滥杀无辜,恐怕会失了人心啊!” 这太讽刺了,一个满人为汉人孩童求情。而一个汉人却嚷嚷着对同族斩草除根。 曾国藩不占理,便喋喋不休,要求塔齐布起码要处决一批“悍勇之人”立威。 碍于曾国藩是上级,塔齐布只得杀了几个“应杀之人”,其余全部释放。 曾国藩不是口口声声要求“军民如一家”吗?怎么说话如放屁呢? 两方面原因。 天京事变之前,湘军碰上太平军,占不到便宜。曾国藩被打得四次陷入绝境,两次因兵败羞辱欲跳水自杀。为了扭转战局,他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 至于“爱民”,曾国藩口头上还是倡导的。但他把“民”分为“良民”和“刁民”。 所谓“良民”,就是支持朝廷镇压起义武装的人。 所谓“刁民”,就是参加或同情起义武装的人。 前者要拉拢,“不可欺负”他们。后者不必爱,见一个杀一个。 站在统治阶级立场,曾国藩的区别对待也没问题,乱世当用重典嘛。 问题在于,谁是“良民”,谁是“刁民”,老百姓说了不算,而是湘军的前线将领,也就是曾国荃、李续宾那帮人说了算。 朝廷没钱,湘军需要自筹军饷。前线将领能怎么办,只能杀呗。管他是刁民、良民。杀完之后再掘地三尺,搜刮财富。 在湘军基层军官和士兵看来,维护孔孟之道,那是读书人该操心的是。跟自己没关系。咱当兵卖命就是为了升官发财。 如此,屠杀、掳掠便成为常态,谁也无法阻止。曾国藩也不行。 第二个原因,朝廷不信任湘军。 湘军这么能打,八旗军又那么弱。你老曾收拾了太平军,下一步是不是要驱逐鞑虏了? 无论曾国藩有没有“创业”的想法,起码在当时不能展露出来。 为了证明没有二心,曾国藩只能反复向朝廷炫耀自己如何虐杀汉人。 如1854年11月,湘军攻陷大冶,俘虏一百三十多名太平军,全部斩首。曾国藩在奏折中称“仅予枭首不足恨,概令剜目凌迟”。 一年后,湘军在蒲圻俘虏七十余名太平军,全部斩首。曾国藩在奏折中称“杀之以祭壕头堡阵亡将士,诸勇犹痛憾切齿,争啖其肉。” 斩首不解恨,还要挖眼珠子、凌迟、分食尸体。这也是印证了那句老话:“二鬼子往往比鬼子更凶残”。 咸丰皇帝看多了此类奏折,也觉得过于变态,便告诫曾国藩:”剿贼固重,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宜再兴酷虐之法,使老百姓怨声载道。” 然而曾国藩已经杀人成瘾,居然在上奏中回怼,说“发匪猖獗,克城奕以多杀为妥,不敢假托仁慈而误大事,自当以杀止杀。” 言外之意,好人你来做,坏人我来当。 不料,曾国藩的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咸丰并不领情,严厉斥责一番:“社会上有那么多贼寇,还不是因为你们杀戮过甚吗?你差不多得了!” 曾国藩被批了一顿,继续反驳,说陛下你错了,如今贼寇遍地,恰恰是因为之前的官员不作为,留下许多该杀之人。我现在是亡羊补牢,给前人擦屁股呢。 由于镇压太平军离不开曾国藩,咸丰皇帝也不争了,爱咋咋地吧。 而天京事变之后的太平军,军纪也出现了断崖式下滑,也开始通过掳掠百姓维持补给。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太平军来了,先把江南百姓刮一遍,老百姓盼着朝廷官军来。结果湘军来了,再刮一遍,然后全部突突——但凡与太平军有过接触的,杀无赦! 杀到之后,曾国藩的目的达到:“使民之畏我,远过于畏贼。” 老百姓生无可恋,只希望早点结束这乱世。

0 阅读:44

评论列表

少将

少将

5
2025-10-02 21:43

确实是二鬼子最可恨。现在跑到国外对抗中国最卖力的就是这些刚移民出去的二鬼子。

猜你喜欢

佳霖谈历史

佳霖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