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的秀才其实也挺难考的。大家都知道范进二十岁开始应考,考了二十几次也没有功名。很多人误以为他是考不上举人,实际上他是卡在了童试阶段。 范进反倒是考取秀才功名后,再参加乡试,会试,都能一次就过。最后高中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 有人拿范进不知道苏轼说事。但这只能说明他沉迷八股科举,知识面狭窄。不能证明其四书五经的学识水平低。 吴敬梓创作范进这一角色,有讽刺基层考官不识货的寓意。 那秀才为什么难考呢? 首先当然是录取率低。据《清代童试录取率研究》统计,清朝童试的总体录取率不足1%,也就是一百个考生,未必出一个秀才。 二是考秀才的过程复杂,且评卷由多方参与。 明清乡试、会试为了保密,只由考官参与阅卷,且有严格的命题规则。童试阶段不是这么回事。 童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级,应试者先参加县试,一般由知县主持,考五场。前四场考察八股文,第五场考察古文或古诗赋。 由于知县大多由举人、监生担任,如广东兴宁县,有学历记载的知县132人,其中进士仅22人,考官的阅卷水平一言难尽。如果考生的文章不对考官胃口,县试就被“过滤”了。 当然,为了维护县太爷的面子,县试的“案首”,也就是第一名,都会默许为秀才。 通过县试后,考生方可参加院试。 府试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考试内容和场次与县试大同小异。为了维护知府的面子,府试的“案首”不出意外,也都是秀才。 通过府试后,考生还需参加院试。考过了这一关,才能成为秀才。 院试由主管一省教育的学政主持。学政往往是翰林出身,阅卷水平没得说。但因为院试可以自主命题,没有严格的命题规则。考生往往会遇到偏题、怪题、截搭题。 比如咸丰年间著名的奇葩截搭题:“君夫人阳货欲”。 前半部分“君夫人”出自《论语·季氏》,指诸侯国君妻子的正式称谓,体现礼制规范; 后半部分“阳货欲”出自《论语·阳货》,讲述权臣阳货欲见孔子而不得的故事。 考官是曾任翰林院编修的清代学者俞樾,他将这俩毫不相关的概念拼接,旨在测试考生在限定条件下建立逻辑联系的能力。正确的破题角度应当抓住礼制与私欲的核心矛盾:一方面可对比君夫人代表的正统礼制与阳货的越权行为;另一方面可探讨内廷礼制与外朝权谋的关系。 考生如果脑子不灵活,破不了题,只是根据字面意思回答,就掉沟里啦。文章写得再好也是白搭。 过三关、考十余场,这个考秀才的过程对于神童,如梁启超,自然是不难。可大部分应试者终究是普通人。只要其中一个环节掉链子,或是因为考官不识货被筛掉,就得明年再来。这就导致广大读书人能考中秀才,已属幸运儿。到老考不中者,比比皆是。
明清两朝的秀才其实也挺难考的。大家都知道范进二十岁开始应考,考了二十几次也没有功
佳霖谈历史
2025-10-04 14:45:09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