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已经向台湾省的同胞发出了正式通告,只要统一,大陆人民一律欢迎! 说起来,1979年那个元旦,对两岸来说是个大转折。那天,全国人大常委会直接发了份《告台湾同胞书》,直白点说,就是大陆正式告诉台湾那边,别再互相炮轰了,咱们坐下来谈谈统一的事儿。为什么这个时候发?背景得从头说起。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完,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去。国际上,中美建交了,美国跟台湾断交,这让两岸关系一下子松动。之前,从1949年解放后,大陆一直主张武力统一,1958年金门炮战那会儿,更是天天打炮。可现在,形势变了,大陆想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避免内耗,集中精力搞建设。这份通告一出,就等于把两岸从军事对峙拉到谈判桌前。 通告里头讲得挺清楚,主要几点:第一,从即日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国防部长徐向前当天就发了声明,这一步走得实打实,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炮战状态。第二,推动两岸三通,也就是通邮、通商、通航。想想看,那时候两岸连信都寄不了,更别说船来船往做生意了。第三,扩大交流,包括经济、文化、教育啥的。通告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统一是全体中国人责任,但方式得和平。核心是承认一个中国,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这份文件不是空谈,它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政策走向。台湾当局当时没马上回应,但岛内很多人开始议论,觉得大陆态度软化了点。国际上,美国通过《台湾关系法》,承诺卖武器给台湾,但也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这让局面更复杂。 这份通告的灵魂人物是邓公。他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转身就把对台思路定调了。邓公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是啥意思?简单说,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台湾可以保持自己的资本主义制度、生活方式,甚至军队自治,大陆不派人去管。1981年,叶剑英发了“九条方针”,就是基于这个思路,建议国共第三次合作,逐步实现统一。邓公在1982年跟美国人谈话时,第一次正式讲“一国两制”,说台湾回归后,高度自治,50年不变。这套方案先在香港、澳门试水,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跟上,证明了可行性。这套方案尊重现实,照顾各方利益,避免硬碰硬。台湾问题不是孤立的,得跟国家整体发展挂钩。改革开放后,大陆经济起飞,台湾那边看到差距,也开始琢磨合作。 从1979年到80年代,两岸小步往前走。1987年,台湾当局终于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第一批人马蜂拥而至,亲人团圆的场面感动了不少人。这开启了民间交流的大门。90年代初,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在香港谈出“九二共识”,双方口头同意一个中国各自表述。这成了两岸对话的基石。经贸上,台湾企业大举来大陆投资,富士康、台积电这些巨头,早早就扎根。2008年到2016年,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直航、海底电缆、ECFA经济协议签了,贸易额蹭蹭上涨。 可两岸路从来不平坦。90年代,李登辉上台后,搞“两国论”,去美国国会演讲,刺激大陆。2000年陈水扁当选,推动“一边一国”,两岸关系降到冰点。大陆这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没放弃交流。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通过,划了红线:如果台湾正式分裂,就可能用非和平手段。陈水扁时期,两岸航班绕道飞,经济上虽有联系,但政治上剑拔弩张。2016年蔡英文上台,不承认“九二共识”,大陆暂停官方往来,军机绕台巡航增多。经贸没断,台湾水果、农产品还出口大陆,但整体氛围紧张。2024年赖清德接班,继续“抗中保台”路线,美国军售不断,台湾买了F-16战机、导弹啥的。 到2025年,两岸现状挺纠结的。根据大陆国务院台办的发布会,交流还在继续,比如海峡论坛、青年夏令营这些活动没停。民调显示,岛内有9%的人觉得关系在变好,主要因为大陆推惠台政策,像31条、26条措施,让台湾人来大陆就业、创业更方便。2025年3月,对台工作会议强调,遏制“台独”,但也谈融合发展。军费大陆继续增长7.2%,反映安全压力,但重点还是经济牌。台湾出口大陆占比高,2024年贸易顺差超1000亿美元,赖清德政府也得平衡。国际事件上,联合国2758号决议重申一个中国,2025年9月外交部发言人又提这事儿,堵住“两个中国”的口子。美国那边,特朗普上台后,对台政策可能更硬,但拜登时代已见端倪:军售多,但不承诺出兵。 长远看,统一是大势。人口老化、能源短缺,台湾单干难以为继。大陆的“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在2022年二十大报告重提,强调融合发展。2025年两会,政协主席谈交流,但归责台湾政府阻挠。国际上,欧盟、东盟国家都认一个中国,不支持台独。台湾年轻人越来越多来大陆读书、工作,2024年台生超4万。经济上,大陆是台湾最大贸易伙伴,断不了。通告精神到现在还管用:只要统一,大陆人民欢迎。两岸同根生,早晚得走一条路。政策上,大陆不急躁,步步为营,等时机成熟。台湾同胞,门开着,欢迎回家。
大陆已经向台湾省的同胞发出了正式通告,只要统一,大陆人民一律欢迎! 说起来,1
文史啊旺
2025-10-01 21:45:35
0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