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很多人敬佩高志凯是“为国为民的外交官”,但一个事实常被忽略:他已离开外交部近20年,最高职级是参赞,并非大使。那他如今的“战场”在哪? 高志凯1962年出生在江苏苏州太仓,那地方离上海不远,小时候家境一般,但学习劲头足。1977年高考刚恢复,他高一就直接下场考,英语单科拿了状元,进了苏州大学外语系,读英国文学,拿了个学士学位。毕业没多久,1981年他又考进北京外国语大学,专攻联合国译员训练班,那时候的班底可金贵了,出来基本就是专业口译高手。1983年,他正式进外交部翻译室,从底层干起。起初是给中层官员做英文服务,慢慢就升上来了,1985年左右开始给高层领导人随身翻译。那几年,他跟着出访,接触了不少国际场合,积累了第一手的外交经验。 1988年,他选择离开外交部,先去联合国秘书处当译员,在纽约总部混了段时间,处理多边会议协调。之后,他转战美国,靠基辛格的推荐进了耶鲁大学,先读政治学硕士,再拿法学博士,1993年毕业。耶鲁那几年,他埋头国际法和贸易规则,毕业后直接进华尔街的美邦律师事务所,当证券法律师。回国后,他没闲着,1995年参与中金公司的组建,做高管,后来又在电讯盈科、中财国企这些地方轮岗,管投资和跨国业务。他从纯外交转向金融和智库,视野宽了不少。 离开外交部后,高志凯没闲下来,反而找准了新位置。2000年代,他开始往智库靠拢,2010年后正式进全球化智库,当副主任。这地方是国内知名的非政府智库,专注全球事务和人才流动,他在那儿牵头不少项目。比如能源安全,他管的中国能源安全研究所,就常出报告分析全球油气走势和新能源转型。说实话,这块儿挺务实的,不是空谈战略,而是数据说话,帮企业避坑。2023年,他还参与过多哈论坛的对话,聊中美关系和非洲合作,那次他强调规则普适性,点出国际合作得靠互信,不是零和游戏。 再看媒体发声,这才是他现在的主战场。2024年8月,他在半岛电视台的节目上被主持人Mehdi Hasan追问台湾和新疆问题。那场访谈火药味重,主持人直球问中国的一国两制和人权议题,高志凯顶着压力,坚持中国立场,但也承认言论自由的边界。节目播出后,网上议论纷纷,有人说他hold不住场子,有人觉得他把复杂事儿讲透了。类似的事儿,他干过不少。央视和凤凰卫视的评论员身份,让他常上节目聊热点。 拿中美贸易来说,他总强调中国不是在挑事儿,而是守多边规则。2023年基辛格去世后,他接受香港01专访,点出美国外交正远离基辛格的平衡之道,转向对抗,这话听着有理有据,不是拍脑袋。国际事件上,他说话严谨,从不瞎编。比如谈台湾,他总绕回历史事实,1945年后台湾的归属,不是凭空喊口号。这样的发声,穿透力强,尤其在海外平台,帮中国声音传得更远。 智库工作里,他还推了不少内政咨询。全球化智库常做自贸区相关研究,虽然不是他一人牵头,但他的团队走访企业,挖痛点。2024年,北京上海这些自贸区的数据跨境流动报告,就提了评估流程不透明的问题,建议建白名单和时限机制。后来,这些点子被部委参考,进了改革方案。企业反馈,审批从半年缩到一两个月,实打实的便利。能源块儿,他分析过北斗产业的应用,推全球定位合作,避免技术壁垒。这类报告,不花哨,但落地快,影响政策微调。说白了,他这路子是专业输出,帮官方渠道补位。 对外,他还挺舍得投身青年培养。全球化智库有“青年全球治理”项目,他用个人资源支持发展中国家年轻人去联合国参会。2023年,项目选了上百名非洲和拉美青年,培训国际规则发言。虽没具体版税数字,但他的书《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外交》卖得不错,收入部分投进去。那些年轻人回国后,办本地研讨会,传授多边经验。这事儿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接力棒,帮下一代站上台面。 这些年,高志凯的路子越走越宽。2025年上半年,他又上BBC聊中美博弈,记者问谁先低头,他直言中国不怕以牙还牙,但强调对话大门开着。万斯那句“乡巴佬”言论,他回击时提自己是耶鲁前辈,早20届,教训学弟得有资格。这话接地气,网上转发多。智库里,他继续推“一带一路”研究,香港OBOR集团的董事长身份,让他桥接中港企业走出去。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的副会长位子,也让他拉拢海外人才回流。北斗产业促进会副会长那块儿,他分析卫星导航的全球标准,避开地缘摩擦。 长远看,他这种非官方影响力挺有意思。没体制内资源,却靠脑子和人脉,戳中痛点。外交部老底子,让他懂沟通;耶鲁训练,让他抓规则;金融经历,让他接地气。国际舞台上,民间声音越来越吃香,像他这样,专业+务实,就能补官方的缝隙。未来,中美AI治理或气候合作,这些议题上,他的提案说不定又能落地。也许下一个访谈,又让他刷一波存在感。
[微风]很多人敬佩高志凯是“为国为民的外交官”,但一个事实常被忽略:他已离开外交
文史啊旺
2025-10-01 21:45: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