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仪,中国无法生产时,国外的飞利浦卖中国3000万一台,中国自主研发量产后

云景史实记 2025-10-01 17:12:17

核磁共振仪,中国无法生产时,国外的飞利浦卖中国3000万一台,中国自主研发量产后,国外卖280万一台,这就是自主研发的价值。 核磁共振仪的价格变迁,活生生印证了自主研发才是打破垄断的硬底气。在咱们造不出这东西的那些年,欧美品牌把这台“看病的机器”当成了摇钱树,飞利浦、西门子、GE这三家巨头说了算,一台3.0T的机型敢卖到3000万,比好些县城医院十年的预算还多,基层医院想都不敢想,只能眼睁睁看着设备空着位置。 那时候做一次核磁检查,最少要 800 块,贵的能到 1200 块,还得排队两个月才能做上。基层医院就更别提了,2016 年的时候,咱们国家每百万人口才只有 6.7 台核磁仪,还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 贵州有个县城医院,当年全年预算才 200 多万,想买台最基础的 1.5T 机型都得攒十五年钱,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设备间空着,患者要做检查得坐十几个小时火车去省城,有的老人实在折腾不动,就只能放弃检查,耽误了病情。 但咱中国人从来不服输,从 2003 年开始,北京大学的冯义濂教授就带着团队啃硬骨头,先是造出了国内第一套梯度线圈,又攻克了谱仪技术,前前后后填补了好几个空白。 2012 年联影医疗组建了研发团队,光是攻克超导磁体技术就花了三年,工程师们天天泡在实验室,报废的磁体就有 20 多个,为了做适配芯片,还专门联合中芯国际搞研发,上百次测试才成功。 河北有家惠仁科技更了不起,知道基层医院用不起贵设备,花十年时间研发常导型核磁仪,不用稀有的液氦,单次检查成本才 1 块钱,专门给乡镇卫生院用。 这些苦功夫没白下。2018 年联影推出首款自主研发的 1.5T 核磁仪,成本直接降到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2023 年 3.0T 设备实现量产,成像速度比进口的还快 20%,价格却只要 260 万。万东医疗更厉害,推出无液氦的 1.5T 机型,在集采里 200 万就中标,直接把进口品牌逼得没脾气。 国产设备一量产,国外巨头立马慌了神。飞利浦最先扛不住,把之前卖 3000 万的 1.5T 机型降到 280 万,可即便这样,还是比国产设备贵一截。 2025 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GPS 三家的合计市占率跌到了 63%,联影已经冲到了第二,占了 24.31% 的市场份额,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他们不光降价,连售后都变好了,维修费降了一半,零件供应周期从三个月缩到一周,以前那种 “加钱加急” 的霸道规矩早没了踪影。 最让人高兴的是基层的变化。现在国产 1.5T 设备价格降到 260 万左右,县级医院的配置率已经升到 62%。河北保定臧村镇卫生院就买了惠仁科技的常导型设备,村民在家门口花几百块就能做检查,费用省了三分之二,不用再往城里跑了。 东软医疗的移动核磁仪还能直接开到偏远山区,湖南、四川的乡镇医院都用上了。到 2023 年,咱们每百万人口的核磁仪数量涨到 12.4 台,基层普及率是十年前的三倍,检查费也降到 500 元左右,还能医保报销七八成。 更牛的是,咱们现在不光能造,还能造得比他们好。联影已经能生产 5.0T 的超高端设备,跟 GPS 直接竞争,核心部件 100% 自主研发。 惠仁的常导型设备通过 AI 技术把分辨率提高到 1.5 毫米,能发现以前漏诊的脑梗病灶,现在已经卖到 17 个省区的 3000 多家乡镇卫生院了。去年印尼一家医院一次性买了 20 台联影的设备,说咱们的机器性价比高还能定制,这要是搁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飞利浦从 3000 万降到 280 万,不是他们良心发现,是因为咱们自己能造了;基层医院能用上设备,患者能少花钱,不是国外施舍的,是咱们靠技术拼出来的。 这事儿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只有自己攥在手里,才不用看别人脸色,才能让老百姓真正得实惠。自主研发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是实实在在的硬底气,是咱们中国人的骨气。

0 阅读:28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