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确实霸气,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拒绝了使用英语回答问题。拉夫罗夫表示,所有人都不要忘记,在联合国,俄语也是官方语言,与英语的地位是一样的。 联合国成立时就明确规定了六种官方语言,俄语是其中之一。这意味着在联合国的任何场合,代表们都有权使用这六种语言中的任意一种进行发言和交流,翻译团队会提供同步传译服务。 拉夫罗夫的拒绝并非无理取闹,而是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规定。他在记者会上强调 “俄语和英语一样都是联合国官方语言”,这句话的分量在于它直接戳破了西方长期以来默认的 “英语霸权”。 长期以来,尽管联合国规则明确,但英语在国际场合的实际使用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这种现象背后,是西方国家在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综合实力支撑。很多国家的代表为了方便交流,也习惯了使用英语发言。 但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无形的压迫 —— 似乎不会英语就无法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拉夫罗夫的拒绝,就像是在这种压迫下突然爆发的一声呐喊,提醒所有人:规则就是规则,不能因为某些国家的强势就被随意践踏。 更重要的是,这种语言上的坚持背后,是俄罗斯对自身文化主权的捍卫。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国际场合坚持使用母语,不仅是对本国文化的尊重,更是对文化殖民主义的反抗。 俄罗斯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大国,绝不甘心自己的语言被边缘化。拉夫罗夫的这一行为,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俄罗斯不会在文化领域向西方屈服,不会任由自己的文化身份被英语霸权所侵蚀。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发生在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自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降至冰点,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全方位的制裁和孤立。 在这种情况下,拉夫罗夫在联合国这样的国际舞台上坚持使用俄语,实际上是在向西方展示俄罗斯的不屈不挠。这就像是在说:“你们可以在经济上制裁我们,在军事上施压我们,但在文化和精神层面,我们绝不会低头。” 这种坚持不仅增强了俄罗斯国内的民族凝聚力,也向其他被西方压迫的国家传递了一种精神力量。 同时,这一事件也暴露了西方在国际秩序中的双重标准。当俄罗斯按照联合国规则行事时,西方媒体却将其解读为 “破坏外交惯例”“不合作”。 这种反应恰恰说明了西方对自身主导地位的不自信。他们习惯了别人按照他们的规则行事,一旦有人打破这种 “默契”,就感到难以接受。 这种双重标准在国际政治中并不鲜见,但拉夫罗夫的行为将其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国家看清了西方所谓 “国际秩序” 的本质。 值得注意的是,拉夫罗夫的这一行为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俄罗斯在国际场合多次通过语言选择来表达立场。例如,2014 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俄罗斯代表团在 G20 峰会全程使用俄语;2022 年退出欧洲委员会时,拉夫罗夫用俄语宣读 “告别信”。 这些行为形成了一种连贯的策略,即通过语言上的坚持来强化国家身份认同,构建 “去西方化” 的外交路线。 这种策略在本次联大会议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印度、巴西等国的记者随后改用俄语提问,法国记者坚持用法语交流也得到了拉夫罗夫的赞赏。这表明,俄罗斯的行动正在引发国际社会的共鸣,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反思西方主导的语言霸权。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这一事件是国际秩序转型的一个缩影。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在经济领域,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机制不断发展壮大;在政治领域,多边主义呼声日益高涨。 语言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其使用格局的变化反映了国际力量对比的演变。拉夫罗夫的拒绝,实际上是在推动国际话语权的重新分配,为建立更加公平、多元的国际秩序发声。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事件可能带来的实际影响。短期内,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可能会进一步紧张,西方媒体可能会加大对俄罗斯的舆论攻击。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坚持有助于打破英语霸权,促进国际交流的多元化。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说:“国际社会应尊重文明多样性。” 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拒绝 “英语霸权”,国际治理体系将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拉夫罗夫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这一拒绝,是俄罗斯对西方霸权的一次有力反击,是对自身文化主权的坚决捍卫,更是对国际秩序转型的一次推动。 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语言绝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国家利益和文化身份的象征。 只有尊重文明多样性,打破单一语言霸权,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国际秩序。俄罗斯的行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让我们看到了在强权面前坚持原则的力量。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国家加入到这场语言解放的运动中来,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共生的世界。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文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给该地区及其他地区带来了巨大的
【4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