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现在饭店大部分都用预制菜了,这次贾国龙和罗永浩的口水大战 不仅扯出预制菜行业的遮羞布,更把消费者的知情权推到风口浪尖 2023年罗永浩直播吐槽西贝,说“现炒”是噱头,实际用预制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70%菜品是预制”,称这是餐饮工业化的必然。起因是有消费者吃西贝的小炒黄牛肉,觉得没有现炒的锅气,罗永浩抓住这点,说西贝“骗了消费者”。结果西贝承认部分预制,舆论一下炸了——大家不是反对预制菜,是反对“冒充现炒”。后续多家餐厅被迫回应,比如老乡鸡说“80%菜品是现炒”,但炖菜用预制 按国家《预制菜产品规范》,预制菜分四类:即食(比如卤鸭脖)、即热(比如加热盖浇饭)、即烹(比如下锅炒的料包)、即配(比如洗好的青菜)。西贝的“现炒”其实是即烹预制菜——提前把牛肉腌制切好,厨房只需翻炒几分钟。但消费者理解的“现炒”,是“从生到熟全在门店做”,这种认知差成了争议核心。2024年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6000亿元,餐饮渠道占42%。很多餐厅用预制菜,是为了提高翻台率、降低人力成本。比如之前的味千拉面“骨汤门”,宣传“猪骨熬制”,实际用预制骨汤粉,消费者觉得被坑;2023年老乡鸡回应预制菜,称“现炒是招牌,但炖菜得用预制”。很少人提的细节是,预制菜口味标准化,但“锅气”是现炒独有的——高温油爆的香气,食材在锅里的翻炒感,这些预制菜复制不了 为什么消费者对“预制菜冒充现炒”反应这么大? ①价格不对等。西贝的小炒黄牛肉卖58元,比普通餐厅现炒贵10元,却用预制料包,消费者觉得“钱花得冤” ②期待落空。大家去餐厅吃的是“家里做不出来的锅气”,预制菜加热后口感偏软,没有镬气,达不到预期 ③知情权被侵犯。餐厅没明说“部分预制”,用“现炒”“手工”模糊宣传,消费者不知情,觉得被套路 预制菜本身不是洪水猛兽。比如上班族早上买的包子,很多是中央厨房做的预制包;晚上吃的外卖,很多商家用预制菜加热,这些大家都能接受——“快”是刚需。但问题出在“隐瞒”:你可以卖预制菜,但要明说,让消费者选:是花更多钱吃现炒,还是花更少钱吃预制。西贝的错不是用预制菜,是没把“70%预制”写在菜单上,让消费者误以为“全现炒”。现在很多餐厅学聪明了,比如眉州东坡在菜单上标“预制菜”,或者设“现炒区”和“预制区”,这样争议就少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吃饭图的是“明白”——我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花的钱值不值,比“是不是预制”更重要 有网友说:“当年味千拉面用预制骨汤冒充现制,被口诛笔伐;现在西贝用预制菜冒充现炒,却显得无辜,这是什么情况”。这句话戳中了大家的“反套路”心理——不管是味千还是西贝,都是用“虚假宣传”消耗信任,本质是把消费者当“冤种” 我觉得预制菜没问题,工业化能让餐饮更高效,也能让更多人吃到各地美食。但餐厅得“敞亮”:菜单上标清楚“这道菜是预制”,或者门口贴个告示“本店部分菜品用预制菜”,别玩文字游戏。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是不能接受“被蒙在鼓里”——就像你买奶茶,店员说“用植脂末”,你可以选;但如果说“用纯牛奶”,实际用植脂末,你肯定生气 这事你怎么看?你能接受餐厅明码标注的预制菜吗?
为什么烦预制菜看看郑钦文就明白了大家发现没?短短2个月,郑钦文居然就恢复的这
【17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