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深秋的西宁,寒风卷着沙砾刮过城墙,把城下数千人的哭喊声撕得支离破碎。回民们跪在冰冷的土地上,冻得发紫的手高高举着白旗,有的怀里还抱着饿得发昏的孩子,额头一次次磕向地面,血珠混着尘土凝在眉心。城墙之上,甘肃提督董福祥的狐裘披风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他俯视着这片绝望的人群,嘴角抿成一道冷硬的直线,最终吐出四个字:“格杀勿论!” 这道命令像一块巨石砸进沸水里,不仅惊得城楼下的哭喊瞬间哑了大半,更一路传到紫禁城。深居宫中的慈禧太后此前还特意传旨,说“民可安抚,勿过杀戮”,谁也没料到董福祥敢如此抗命。 没人能想到,这位对降兵狠下杀手的提督,三十多年前也曾是清廷通缉的“反贼”。1862年,二十出头的董福祥还是甘肃固原哥老会的头目,带着乡邻抗粮反清,一度攻占十余座城池,那会儿他看清军的眼神,比现在城下的回民还要刚烈。后来左宗棠带着湘军西征,他的队伍被击溃,走投无路下选择投降。左宗棠见他熟悉西北地形,懂回民习性,便让他组建“董字三营”,反过来镇压义军。 更没人知道,董福祥的狠辣里藏着刻骨的伤痛。早年他被清军俘虏,受过开水灌顶的酷刑,是一位老妇人偷偷将他从荒野救回才捡回性命。这段经历让他认定,软弱换不来生机,只有绝对的武力才能立足。 河湟事变的起因本不是反清。起初只是循化的回教新老两派为讲经争执,可官府先是偏袒老派,后来又不分青红皂白斩杀老派信徒,矛盾一下激化。加上当年大旱粮食减产,清廷还加重赋税,民不聊生的人们终于揭竿而起,十多万人很快席卷了河湟地区 。 董福祥最初也想过招抚,派回族将领马安良去劝降首领马永琳。可马永琳根本不信清军,还借机扩大地盘。直到康家崖一战,董福祥的部队用德国毛瑟枪和开花炮歼灭三千多义军,他下令将俘虏全部凌迟,头颅挂在城头示众,才算彻底改了主意。 但董福祥的狠辣也换来了清廷的倚重。甘军一战成名后被调往京城,成了武卫御林军,他自己也升为武卫后军统领,成了慈禧的亲信。后来八国联军侵华,各国联名要求处决董福祥,慈禧宁愿顶着压力也要保他周全,最终只是革了他的职,还保留了他的富贵。 历史总是充满悖论。这位双手沾满鲜血的将军,后来在收复新疆时冲锋在前,收复了乌鲁木齐、喀什噶尔等大片土地,驻守南疆时还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开垦屯田。可西宁城下的白旗与哭喊,终究成了他人生中抹不去的阴影。 出处:根据河湟起义史料、董福祥生平记载及相关历史研究整理
1902年,载沣大婚后带着媳妇进宫磕头,慈禧端出首饰盒让侄媳妇随便挑。谁料刚赏完
【2评论】【21点赞】
孑孓
杀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