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李奇微为了切断志愿军后路,派出了精锐——187空降团,在志愿军后方

轩叔观察 2025-09-29 11:25:09

1951年5月李奇微为了切断志愿军后路,派出了精锐——187空降团,在志愿军后方空降了两个连的特种兵,可不料却遇上唐满洋率领的饿了三天的一个排。[无辜笑] 当时美军指挥官李奇微派出187空降团,在志愿军防线深处的三个山头空降,他们要构筑品字形防御体系,切断志愿军退路。 李奇微的反扑让60军180师被围,整条战线陷入被动,铁原一旦失守,美军机械化部队将直接突破志愿军防线。 美军空降兵降落在唐满洋所在部队的防区,这位排长绰号“天杀星”,正带着战士们挨饿第三天。 美军游骑兵占据三个山头,互为犄角,他们放弃主峰阵地,认为陡峭悬崖能提供足够保护。 唐满洋发现了机会,美军的防守思路过于保守,给了志愿军可乘之机。 深夜唐满洋带领战士从绝壁攀爬,他们避开美军的常规警戒路线,悄无声息解决哨兵。 月光下唐满洋发现一名戴夜光表的美军军官,他果断开枪击毙对方。 枪声响起,美军陷入混乱,战士们迅速控制局面,连续三天的饥饿反而让他们行动更加果断。 美军在突袭下选择投降,但当俘虏发现志愿军人数稀少且体力不支时,企图夺取武器反抗。 交火中所有俘虏被击毙,这次行动原本可以记特等功,但因俘虏处置问题,最终只评为三等功。 唐满洋并不在意功劳大小,他更关心战士们能活着完成任务。 铁原阻击战同时进行,63军2。4万官兵面对5万美军、1600门大炮和300辆坦克的进攻,他们坚守阵地15天,为志愿军主力重整争取了时间。 这场小规模突袭展现了志愿军的战术灵活性,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志愿军依靠地形熟悉和夜战经验取胜。 唐满洋的故事提醒我们,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人的因素,装备可以提供优势,但最终还是人在使用装备,人的智慧和意志决定了战斗的结果。 网友们敬佩不已: “好家伙,‘天杀星’这名号真不是白叫的!饿了三天还能打出这种操作,绝对是战神附体了!”   “看哭了,最后弥留之际那个扣扳机的动作,真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向老英雄致敬!”   “这事真不能怪唐排长,战场就是你死我活。美国兵当时要是不反抗,肯定不会被‘突突’。自己作死啊!”   “看得人心里五味杂陈,一边是唐满排的奇迹,一边是180师的惨烈,那场战争真的太不容易了。”   “战术鬼才!把特务当成‘移动干粮’,把空降兵当成‘送补给’,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太强了。”   “心疼又好笑,团长本来高兴得要死,结果干事一去发现俘虏全没了,画面感太强了。”   “三等功确实有点委屈了,但老英雄说得对,‘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那个年代的军人,思想境界不一样。”   在那种极端情况下,如果您是唐满洋,面对俘虏的反抗会怎么做? 官方信源:中国军网 —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0 阅读:795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3

用户10xxx63

9
2025-09-29 12:53

反抗的俘虏该杀。

何处望神州

何处望神州

5
2025-09-29 12:26

[赞][赞][赞]

陶大

陶大

3
2025-09-29 18:56

看见志愿军人少想反扑,该杀!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