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底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42军125师师长王道全竟然不顾友军求援的信

沈言论世界 2025-09-24 17:44:47

1950年底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42军125师师长王道全竟然不顾友军求援的信号,还未与敌人交手便率部撤出阵地,致使在前线阻敌的124师差点被美军包饺子。 要理解王道全当时的选择,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战场环境。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是志愿军意图通过大规模迂回穿插,将美第8集团军主力歼灭于朝鲜中北部的一次重要作战。   42军奉命执行的是外层迂回任务,需要插向顺川、肃川,切断美军南逃的退路。125师作为42军的主力之一,最初进展顺利,甚至成功击溃了南朝鲜第8师并攻占了宁远。   然而,当125师推进至新仓里时,遭遇了美军骑兵第1师第7团的顽强抵抗。美军用三十辆坦克组成了环形防线,空中还有四十架战机支援,其火力强度远超预期。   125师下属的373团曾一度打开突破口,其火箭筒班战士杨清海甚至连续击毁了三辆美军坦克。但美军的反击迅速而猛烈,凝固汽油弹的轰炸给373团2营造成了三百多人的伤亡。   面对如此惨烈的伤亡和美军现代化的火力优势,擅长游击战的王道全师长产生了犹豫。他与政委谭文邦在是否继续强攻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随后赶到前线的副军长胡继成也未能给出明确的决断,只是强调了“拂晓前拿不下来我不负责”。   指挥层的这种犹豫不决,使得宝贵的战机在争论中悄然流失。最终,王道全在未直接请示军部的情况下,于12月1日凌晨下达了撤退命令。   这一撤退行动的后果是多米诺骨牌式的。首先,它直接导致124师陷入了被动。由于125师的撤退并未及时通知邻近的124师,致使124师的侧翼完全暴露。   在后续美军空袭里,124师炮兵营遭遇重创。据悉,十门山炮被炸成废铁,六十余名官兵伤亡,七十多匹军马折损,营中一片悲戚,惨烈之状令人痛心。   更重要的是,美军骑兵第7团利用志愿军犹豫和撤退形成的窗口期,成功地组织南逃,与美第8集团军主力会合,从而从志愿军预想的合围圈中逃脱。   这与西线38军113师创造“万岁军”奇迹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以惊人的意志力急行军145华里,死守三所里,最终歼敌万余人。   军长吴瑞林对此极为震怒,他曾痛心地说道:“若非125师临阵退缩,咱们42军绝对能成第二个‘万岁军’!” 这并非完全是气话,当时美骑7团已有156人的战斗减员,后勤一度中断,若志愿军持续进攻,极有可能对其造成更大打击。   当然,事后单纯指责王道全个人怯战或许有失偏颇。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指挥员需要在极短时间内承受巨大压力做出决策。   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美军装备和火力的绝对优势,尤其是空中力量和装甲部队的冲击,给主要由步兵构成的志愿军带来了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志愿军早期的指挥协同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   师长王道全后来被调离了主要的军事指挥岗位,转而赴地方工作,未再担任军事主官。这一安排本身也说明了组织对此事的定性。   但历史评价人物需要全面。王道全本人并非怯战之徒,他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前期,都有过不错的战绩。   或许正是这样的经历,使他在新仓里面对巨大伤亡时,更加倾向于保存部队实力,这是一种基于其过往经验的判断,只不过这一次,其后果与战役大局产生了严重冲突。   回看这段历史,它给后人留下的思考远远超过了对一次战术失误的简单评判。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战争中,指挥员的决断力、各部队间的协同以及面对强敌时的战斗意志,这三者结合的重要性。   战场上的决策,往往没有完美的答案,只有在复杂、残酷甚至模糊的条件下,做出最符合当时情势的选择。   王道全和125师的故事,成为了志愿军在这场立国之战中不断学习、适应和成长的一个缩影。后来的志愿军,在上甘岭等战役中发展出的坑道工事、冷枪冷炮运动等有效战术,正是从这些经验教训中不断总结升华的结果。 素材来源:【潍坊记忆】潍坊籍开国将军——王道全、 朱春和 2021-05-12 08:19:30 来源: 潍坊新闻网

0 阅读:439

评论列表

1100032

1100032

4
2025-09-24 19:02

小编谁告诉你王道全被调离主要军事指挥岗位,赴地方工作的? 王道全后任42军副军长、广东省军区副司令、41军军长、广州军区付参谋长,64年晋少将。你觉得这会是王道全的主要责任? 不查证,只会抄!

猜你喜欢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