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打的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徒手造出值上亿装备的老人,他曾用18月就破解了“钱学森密码”,让导弹指哪打哪,就连美国科学家都无法完成的研究,他却做到了,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院士,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8年,他出生在广西南宁,家里是知识分子家庭,氛围里带着浓浓的书香和科学气息,少年时,他的生活并不平静,正值战火纷飞的年代,年少的他很早就懂得什么是国家的危难,十几岁时便投入到抗战中,这是他一生坚毅品格的重要烙印,战争结束后,他并没有沉溺在过往的硝烟,而是重新拿起书本,走上求学之路,凭借出色的成绩,他考入清华物理系。 在清华的学习时光里,他展现出与常人不同的钻研力,他能够快速掌握课程内容,还主动涉猎国外的前沿资料,经常提出别人想不到的见解,毕业后,他进入中科院,在那段时间里积累了坚实的物理基础,这些知识后来都成了他应对巨大挑战的底气。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激光陀螺研究上遭遇沉重挫折,关键实验接连不顺,科研步伐几乎停顿,当时国外也在尝试这条路线,美国因为工艺与成本难题选择了终止,这让很多人对继续推进失去了信心,就在这样的时刻,钱学森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姓高的物理学者,他已经年近半百,正在专注自己的理论课题,但面对国家的需求,他毫不犹豫地扛起了任务。 进入这一陌生领域时,一切几乎要重新起步,没有先进设备,没有稳定环境,就连最基本的实验条件都欠缺,实验室是由旧食堂改造的,仪器和材料都得靠自己去拼凑,团队里人手有限,条件艰苦,却因为他的带领,没有人退缩,他和学生们亲自动手搭建设备,把废旧零件拼合成实验器材,为了节省时间,他常常只睡极短的几个小时,有病在身也依然坚持着。 最棘手的问题是光学薄膜的精度,当时国内产品的透射率远远不够,而国外这种核心工艺又完全封锁,他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外界,而是选择从最基础的打磨做起,一点一滴提高性能,经过一系列反复试验,他们设计出了新的检测装置,在原本薄弱的环节实现了突破。 理论的关口同样困难,经过一年半的推演,他终于在数百个可能方案中寻找出属于中国的那一条道路,他提出的“四频差动方案”成为关键进展,这一设想比当时西方的方向更超前,自然引来怀疑,但他凭借充分的数据和缜密的逻辑,逐步让质疑声消退。 1984年,样机初步获得鉴定通过,可就在此刻,来自海外的消息传来,美国彻底中止了同类研究,团队内部再次出现动摇,不少人心里发怵,可他始终坚定,认为中国的武器必须要有自己的“眼睛”,不能轻易放弃,之后整个团队又进入新一轮关键期。 到了1993年,工程样机准备接受国家级最终检验时,核心部件却出现严重问题,很多人建议果断暂停,等改进后再申请,可他坚持扛下压力,决心在一年内解决难题,那段日子,他明显消瘦,但却带着大家一步一步排错,仅用九个月,他们便修复成功,1994年,中国的第一台全内腔激光陀螺顺利通过了国家认证,这意味着我国终于站上了这一领域的世界前列,也意味着从此导弹、战机和舰船都能依靠属于自己的导航“芯”。 研究成功后,他并没有走到台前,媒体一再寻找他进行报道,都被他婉拒,对荣誉和名利,他并不在意,组织给他安排更优越的住房,他也只想留在离实验室近的旧宿舍,他常常穿着那件老旧的背心,在宿舍和科研楼之间来回走动,人们干脆称他为“背心院士”。 时间已到晚年,他依旧选择继续前行,七十多岁的他,又投入到新型惯导研究,在当时的国际主流方案中,他看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必须增加转台才能提升效果,面对已经很高的年纪,他依旧说干就干,2008年南方遇到严重冰灾,长沙城区长时间停电,他快八十岁,仍然冒着冰雪跑去实验室,抓紧短暂恢复的电力测试设备,患有糖尿病的他,有时只能靠几块小糖块支撑着熬夜。 2017年,他在长沙逝世,享年89岁,他最后的时光里,床头始终堆放着厚厚的技术资料,依旧是那些与惯性导航有关的未竟研究,他留下的遗物中,那件领口早已松散的白背心,成了人们心中最动人的象征。 信息来源:人民网《高伯龙:以实验室为家的背心院士”》 (2017年报道)
“中国导弹打的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徒手造出值上亿装备的老人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25 19:44: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