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医案,大汗不止,床褥湿透已近垂危,用净它煎汤,汗立停!中医历来重视“扶正祛

飞翔说健康 2025-09-24 21:50:07

张锡纯医案,大汗不止,床褥湿透已近垂危,用净它煎汤,汗立停!

中医历来重视“扶正祛邪”,在大病之后,很多人虽然表面上病情缓解,但体内的元气却尚未恢复。如果此时出现寒热往来、虚汗淋漓,甚至喘逆、怔忡等危象,就说明身体正在走向虚脱的边缘。清末名医张锡纯特别重视这一类情况,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了来复汤,并结合大量医案加以说明。这个方子就是专门针对大病初愈、气血两虚、阴阳不安的情况而设,具有救急回生的价值。

从药物配伍来看,张锡纯认为来复汤的核心在于山茱萸。它能固涩敛脱,防止真气散失;再配龙骨、牡蛎以收敛止汗、安神定惊;白芍养血柔肝、调和营卫;人参大补元气,回阳救脱;炙甘草既能补中益气,又能调和诸药。张锡纯强调,全方合用,既能止汗,又能安神,更能扶助身体恢复正气,特别适用于“元气欲脱”之危证。他把这种病机概括为:大病之后,肝胆虚极,卫气无所统摄,导致寒热往来或汗出不止。

张锡纯在医案中记载,有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于冬天患了伤寒。经过十几天调治,本来表里已经解了,却突然出现遍身发热,大量出汗,出汗后热暂时退去,不久又复发,整整持续两天两夜,眼睛直往上翻,黑睛都看不到,脉象虚弱几乎按不出来。这种情况正如张锡纯所言,是“肝胆虚极、元气欲脱”。他急用净山茱萸煎服,热与汗立刻减半,随即拟成来复汤,连服两剂,病情就完全痊愈。张锡纯在案中指出,这种“忽热忽汗”的表现,其实就是寒热往来的另一种形式。

另一位四十多岁病人,外感痰喘痊愈后,脉象依然虚浮无根。张锡纯提醒病家,要服用峻补之药以防意外,但家属担心病人素来受补药后容易发狂,不敢用。结果拖延半日,病人就突然大汗不止,呼吸急促,似乎气息将绝,四肢冰冷、身体后挺,情况极度危急。张锡纯急用净山茱萸,快速煎沸给病人喝下,汗与喘立刻减轻。又反复煎煮饮用,病情逐渐稳定。张锡纯在案中特别强调:此类脉象“无根”,是亡阳欲脱的信号,若不用敛固救脱之法,往往难以挽回。

还有一位少年,平时因嗜烟耗损肺气,又因风寒感冒服了几剂发汗药。病虽已愈,但隔日却突然冷汗遍身,心中怔忡,感觉气息将断。张锡纯诊脉发现浮弱无根,认定此证“虽危易治”。当即急取净山茱萸四两,人参五钱。先用山茱萸煎汤急服,心定汗止;再用山茱萸与人参合煎,浓汤送下,病情彻底好转。张锡纯在案中总结说,这类情况多因虚人误用发散药,正气更伤,故而“得茱萸数两,可保无虞”。

还有一例四十八岁的病人,数日大汗不止,床褥湿透,情况已近垂危。经人请教后,张锡纯用净山茱萸煎汤,汗立刻停止。次日虽已无大汗,但全身仍湿漉漉,脉象沉迟细弱。仔细追问,原来胸中常感觉沉重,气上不来。张锡纯顿悟:此前的大汗,其实是中气下陷,卫气无所统摄而外泄。于是加用黄耆、生山茱萸、知母合方,既补中益气,又敛汗养阴,病人很快痊愈。张锡纯强调,这说明来复汤不仅是急救之方,还可配伍运用,治疗中气下陷所致的虚汗。

这些医案都出自张锡纯的临床经验,充分展示了来复汤的独特价值。它不仅能止汗救脱,还能防止大病之后虚脱带来的危险。张锡纯特别提醒:在邪气退去之后,如果正气不能及时恢复,往往会出现虚汗不止、气息欲绝等危象。

张锡纯的观点和医案告诉人们,中医治病不仅要祛邪,更要顾护正气。邪气消退之后,正气的恢复才是真正的康复。如果一味发散、过度耗损,身体反而更虚。日常生活里,也要注意这个道理。大病之后要善于调养,饮食清补,避免劳累,防止再次伤及元气。来复汤作为张锡纯的代表方之一,生动展现了中医“存津护气、敛固回阳”的智慧,对今天仍有很大启发。

1 阅读:82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