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黄克诚带着新四军3师4个旅出关,10年后,4个旅长中,有3个是中将,

受伤的金珂 2025-09-21 20:00:31

1945年,黄克诚带着新四军3师4个旅出关,10年后,4个旅长中,有3个是中将,但最有名的旅长却只是少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授衔,一个挺有意思的谜题摆在了众人面前,同出自新四军三师的四位悍将,都是师长黄克诚手下的旅长,结果三个成了中将,可名气最大、故事最多的那个,却只授了个少将。 这事儿得从1945年说起,当时日本刚投降,黄克诚就力排众议,坚持要带部队进东北,而且是全副武装、棉衣弹药一样不少地去,别人都想着轻装上阵,指望苏联老大哥给装备,结果人家政策一变,啥也没给,就黄克诚这支部队,一到地方就能拉开架势打,为日后四位旅长的传奇,打下了最硬的底子。 想拿中将,光会打仗还不够,得看你的“革命档案”有多厚,彭明治就是个活例子,黄埔一期,参加过南昌起义,1925年就入了党,这履历往那一放,分量就压倒一片,他的革命生涯,几乎和军队的历史同步,这叫“压舱石”。 张天云也是一样,从红25军一路拼杀出来,作风硬朗是出了名的,吴信泉呢,更特别,他本是搞政工的,却能在关键时刻稳住一支快要散架的部队,后来转型成军事主官也同样出色,他们三人的共同点,就是在革命的每个阶段,都稳稳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让人绝对放心。 即便彭明治在四平打得极惨,自己也重伤离岗休养了很久,组织上依然认可他完整的贡献,这说明,评价一个将领,看的是整个职业生涯,而不是一两场战役的得失。 战功是硬通货,但天平上称的,不光是胜利的高度,还有失败的深度,钟伟,外号“中国巴顿”,绝对是四人里战功最炸裂的一个,在靠山屯,上级连下三道命令让他北上,他硬是抗命不遵,掉头就把眼前的敌人给灭了,还打成了一场经典的歼灭战。 林彪都为他破例,通令嘉奖,直接把他从旅长提拔成纵队司令,这在东北战场,四位旅长里独一份,可他的档案里,也有抹不去的“瑕疵”,抗战时,他跟领导闹意见,招呼不打就自己跑了,这是个纪律问题,后来南下,在青树坪又吃了白崇禧的大亏,让部队损失惨重。 您看,吴信泉在朝鲜战场打美军王牌,张天云也功勋卓著,他们的胜利或许不戏剧化,但胜在稳健,天平一称,钟伟的耀眼奇功就被另一头的纪律问题和关键败仗拉平了。 说到底,性格决定命运,钟伟如无鞘宝刀,锋利却易伤己,他的不按常理出牌是战场制胜法宝,却也成个人发展的磕绊。 而彭明治、张天云、吴信泉三人,则如军队大厦的坚固基石,纪律严明,服从指挥,步步为营,是统帅最倚重的可靠力量,组织需要钟伟这样的"尖刀"撕开口子,但更需要大量"基石"稳固战线。 最终结果耐人寻味:钟伟虽仅授少将,却享中将待遇,他自己看得开:"打仗不为当官",这或是组织对其特殊才华的别样肯定,三位中将与一位少将,以不同人生轨迹,共同诠释了将才的复杂标准:战功、纪律、性格,缺一不可。 资料: 人民网《传承抗日雄师的铁血基因》 搜狐新闻《第三师四个旅长,在东北仅一人任纵队司令员,另外三人去哪了?》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受伤的金珂

受伤的金珂

受伤的金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