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上干部去看一个 90 岁的孤寡老兵,问他有啥困难。所有人都以为他会要钱,要药,最不济也得让政府给修修漏雨的房顶。 结果老爷子坐在炕沿上,喘了半天,说:“能不能… 帮我给长津湖的一棵松树,浇点水?” 在场的人,全懵了! 民政干事手里的慰问品袋子 “哗啦” 掉在地上,饼干盒子滚到炕脚。镇长刚要开口,看见老爷子枯树枝似的手正攥着褪色的军大衣扣子,那上面还留着弹孔大小的破洞。窗台上的搪瓷缸印着 “抗美援朝纪念”,边缘的红漆早就磨没了。 “大爷,您说啥?” 大学生村官小周掏笔记本的手在抖。她在党史课上学过长津湖,知道那地方在朝鲜,离这儿千里迢迢。老爷子咳得腰都弯了,浑浊的眼睛望着窗外:“那年冬天下着刀子雪,我们连守在 1081 高地。小徐冻僵在松树底下,死前还攥着爆破筒。” 炕头的木箱打开条缝,露出泛黄的照片。穿单衣的年轻士兵们挤在雪地里,背后是光秃秃的山,只有那棵松树歪歪扭扭地立着。“小徐说等胜利了,要在松树底下埋块红绸子,写上咱连的名字。” 老爷子的指腹蹭过照片上最瘦的身影,“他才十七,比你还小呢。” 干部们走出土坯房时,鞋底沾着的黄泥都冻成了冰碴。镇长掏出手机打给民政局,声音有点哑:“联系下退役军人事务局,看看能不能…… 想想办法。” 没人再提修房顶的事,小周发现自己笔记本上洇开了好几个墨点,是眼泪打湿的。 半个月后,消息传回来。赴朝慰问的志愿军后代带着水桶,在长津湖遗址找到了那片松林。当年的小树早已长成参天大树,当地向导说这棵松树特别耐寒,雪再大也压不弯枝桠。浇水那天,他们在树下埋了块红绸子,上面绣着老爷子连队的番号。 照片寄回来时,老爷子正坐在门槛上晒太阳。他摸着照片里沾着雪的松树,忽然笑了,像个得到糖的孩子。镇上后来给老人修了房顶,送了新棉被,可谁都没再提那些东西。大家渐渐明白,有些牵挂从来不在衣食里,就像那棵松树,早把根扎进了老兵心里最软的地方。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2012年,北京一男子捡到一只乌龟,足足养了七年,却越养越发觉不对劲,随后他立
【15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