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位老妇人请汉奸侄子吃饭,突然压低声音问道:“侄儿,能不能给我弄30

青衫栀幽音 2025-09-20 19:52:06

1941年,一位老妇人请汉奸侄子吃饭,突然压低声音问道:“侄儿,能不能给我弄300发子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1年深秋,寒意渗入骨髓,马宗英推着一辆装满馒头的小推车,沿着青石板路缓缓驶向城门口,晨雾未散,馒头蒸汽在车上袅袅升腾,仿佛一层薄薄的战场硝烟,她腰微驼,步履沉稳,眼神里却藏着一股不容动摇的坚决,这不是普通的出摊,这是一次暗藏刀锋的运输。   马宗英是沂蒙山区远近闻名的馒头匠人,守着一间不大的馒头铺,日复一日地蒸着馒头,卖给街坊,人们看她不过是个苦命婆子,男人早年病故,孩子在外无音讯,守着铺子苟且度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铺子背后,是一条通往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线,而她,是这条线上的重要节点,她不识几个字,却能记得几十个联络点的暗号;她不曾扛枪上阵,却一次次将情报和物资送入敌占区外的密林。   那天一早,她推车前往城门,馒头整整齐齐地码在箩筐里,表层是些掺了高粱面的粗粮馒头,底层则是每日现蒸的白面馒头,而在最底层的夹板下,藏着三百发子弹,包裹三重油纸,小心地藏在密封的木匣中,靠着馒头的热气保温,避免金属冰冷引起疑心。   这批子弹,不是她一个人能弄到手的,几天前,游击队交通员来到馒头铺,悄声传下命令,说根据地战斗紧急,子弹只剩个位数,若再无补给,只能靠刺刀对拼,马宗英听后,当即放下手中面团,擦了擦手,拿出一个包袱,里头是她攒了多年的布票、线票和几块碎银子,她知道,除了钱,还需要人。   她想到王天蓬,这个侄子如今是镇上伪军副队长,穿着日本人发的军服,在宪兵队里混饭吃,镇上人私下里骂他是“软骨头”,说他忘了祖宗,可马宗英心里清楚,这孩子最怕死,混在敌人中不过是苟活,他当年可是游击队的机枪手,打起鬼子来眼都不眨,若不是上级投敌,他早就跟着进山了,她认定,他这点血性还在。   她没有多言,备了两桌饭菜,把王天蓬请来,说清原委,这一次,她没有像以往那样软语相求,只是把那一叠银元放在桌上,静静地望着他,眼神既沉又烈,王天蓬沉默许久,最终点头应下,只留下一句:“你等着,”   接下来的几天,王天蓬在宪兵队里辗转腾挪,先是奉承上司,再是请客送礼,他把家里积攒多年的银元换成两根小黄鱼,又在镇上最气派的酒楼定了席面,把魏洪展请了出来,这位大队长出身江湖,最吃这一套,几杯酒下肚,王天蓬便诉起“兄弟们弹药紧缺”的苦水,说扫荡频繁,若没子弹,只能空手抓八路军,魏洪展听得高兴,觉得有人愿意争功,也乐得借题发挥,竟然当场签下了仓库领用条。   王天蓬拿着条子进了军火库,趁着看守不注意,从几箱弹药中分批取出三百发,用麻袋包好,藏在营地外的柴棚里,再用石板压上,干草掩盖,他没有通知任何人,只是托人给马宗英带了句话:“明天清早,老地方,”   那天凌晨,马宗英推着车到了镇边的树林,箩筐垫底,是那三百发子弹,上面盖着刚出笼的馒头,热气腾腾,像极了一车普通早点,她没看王天蓬一眼,只是把车接过去,拉上棉布,转身就走。   进城时顺利,出城却遇到了麻烦,守门的几位伪军是生面孔,不认她,也不信她手里的通行纸,当他们要求卸车检查时,她心里一紧,却没有露怯,她掏出本子,是王天蓬早先给她的老通行证,里头夹着一张发黄的照片,照片上,她和王天蓬站在门口,脸上都带着笑,几名伪军一看这照片,互相使了个眼色,语气立刻缓和不少,挥手放行。   马宗英一路出城,直到山口,看见游击队的接应人影,才终于松了一口气,她停下车,掀开棉布,露出层层包裹的子弹,战士们打开包裹,热气扑面,弹壳还带着暖意,有人说了一句:“这车馒头,是能救命的,”   子弹送到后不过三日,游击队便在老鸹岭设下埋伏,打残了一支前来“扫荡”的日伪队伍,两挺歪把子机枪被炸毁,敌军中弹者众,连指挥官都被一枪击毙,战后清点弹药时,有人发现弹药箱底压着一张纸条,是一张烟盒纸,纸上画着一个咧嘴笑的馒头,旁边点了三个墨点,那是王天蓬的字迹,意思是:“姑,平安,”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运输,也不只是一次秘密的协作,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是两个被命运推向对立身份的亲人,在敌人眼皮底下,以沉默、担当与信任完成的接力,他们没有说一句多余的话,没有留下任何承诺,却在战火纷飞中,用各自的方式守住了最初的信念。   马宗英没有上过战场,也未曾穿过制服,但她的推车,是游击队最稳妥的运输线;她的馒头,是抗战前线最温热的补给,而王天蓬,在人前依旧是那个被骂作“汉奸”的伪军队副,却用一纸调令和三百发子弹,完成了对祖国的第一次真正效忠。   信息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小脚奶奶"马宗英潜伏敌后 巧妙探送情报

0 阅读:44
青衫栀幽音

青衫栀幽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