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美援朝时,头脑最为清醒的美国高层,恐怕就是美国防长马歇尔了,他说的一番话,让人惊讶,此人的智慧非常不一般!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五角大楼里,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一方面,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和其他将领们对中国出兵朝鲜的警告嗤之以鼻,认为中国军队不过是一些装备简陋的“农民军”,面对美军的强大火力,毫无胜算。 而另一方面,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乔治·马歇尔则始终保持警觉,他深知,局势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马歇尔的深刻洞察力与战略眼光,使得他成为当时美国高层中最为清醒的声音。 麦克阿瑟的信心来源于他对技术的高度依赖,作为一名拥有丰富战场经验的将领,他过度依赖空中侦察技术,认为通过侦察机的高空监视,可以清晰地掌握敌军的动向,在他看来,任何大规模的部队集结都无法逃过侦察机的监控。 如果侦察机未能发现敌军大规模集结的迹象,麦克阿瑟便认为中国的军队最多不过是三四万“民兵”,甚至可以让自己的新兵们练练手,此时他完全忽视了敌方可能采取的非传统战术,认为自己可以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判断出战场的真实情况。 马歇尔的判断却与麦克阿瑟截然不同,他深知,战争中的决定性因素不仅仅是装备的先进与否,更多的是战术、战略与对敌情的正确判断,作为一位在二战中屡次承担重要决策的战略家,马歇尔对战争有着更加清醒的认识。 他并不迷信高科技侦察设备,而是依靠自己深厚的军事经验和对地理环境的敏锐感知,在中国庐山时,马歇尔凭借对地形的了解,能够从一片云雾缭绕的山谷中判断出,这个地方足以隐藏十万大军,这种直觉与感知,正是他长期积累的经验与对地形的深刻理解所带来的优势。 马歇尔的深刻洞察不仅体现在对战场的理解上,还体现在他对中国军队文化和历史的深刻认识上。 1945年,马歇尔作为美国驻华特使,深入中国调解国共冲突,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作战风格与文化内核。 在与中国各方领导人频繁会谈的过程中,他不仅掌握了中国的军事策略,还对中国的地缘政治有了清晰的认识,他了解“唇亡齿寒”的道理,理解中国人对于“义”的承诺以及为国家安全而作出的决策。 这种文化和战略的视角使得马歇尔对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有了更为清晰的预判,他注意到,当中国报纸上出现“不能置之不理”的字眼时,其他美国决策者可能认为这些只是外交辞令,但马歇尔却立刻意识到,这背后隐藏着战争的预兆。 这种敏锐的判断力,使得马歇尔比当时的许多决策者更早看清了事态的发展,他知道,朝鲜对于中国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战场,它直接关乎中国的安全利益与国家命运。 马歇尔的判断不仅仅基于个人经验,他还深知战争中的胜败常常取决于战争双方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武器装备,在长津湖战役中,美军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中遭遇了志愿军的猛烈攻击。 许多美军的夜视仪在严寒中失灵,而中国的志愿军士兵却能凭借在寒冷环境中的生存经验,充分利用夜间行军的优势进行致命的穿插。 美国的情报系统未能意识到这一点,而马歇尔则早已预料到中国军队会采取这种游击战术,利用夜间活动与地形优势,让美军的先进技术无法发挥作用。 马歇尔的战略眼光还表现在他对全球局势的深刻理解,作为二战时期“欧洲优先”战略的制定者,马歇尔深知,美国的最大对手是苏联,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可能将美国卷入一场更为复杂的亚洲冲突,这不仅会消耗美国的资源,还可能让苏联趁机插手,导致美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所以说马歇尔坚决反对麦克阿瑟提出的使用原子弹轰炸中国本土的提议,他认为,这种极端做法不仅无法带来胜利,反而会使美国陷入一个无休止的亚洲战争泥潭。 马歇尔的这些判断在战争的后期得到了验证,随着战局的急转直下,麦克阿瑟的局势判断逐渐变得失误,他甚至提出要动用原子弹,而这一建议也被马歇尔坚定地反对。 最终马歇尔的冷静与战略克制帮助美国避免了更多的伤亡,并推动了停战谈判的进行,1951年,马歇尔通过国会听证会,展示了自己对战争本质的深刻理解,他不仅分析了中国的军事战术,还以一本翻烂的《孙子兵法》和冰封的钢盔为证,警示美国决策者不要轻视对手。 马歇尔曾在回顾战争时遗憾地表示,如果当初由他指挥,或许可以避免成千上万的美军士兵牺牲,他深刻认识到,战争中最致命的并非敌人的炮火,而是自己对局势的傲慢与偏见,他那把从中国带回的紫砂壶,上面刻着“知己知彼”四个字,正是他军事智慧的写照。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获得最高军衔的参谋军官——马歇尔——新浪军事
中国抗美援朝时,头脑最为清醒的美国高层,恐怕就是美国防长马歇尔了,他说的一番话,
历史趣闻星
2025-09-19 14:55: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