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统、不独、不武”,这句骗了台湾人几十年的咒语,刚刚被赵少康,亲口翻译成了大白

柳淮蕊 2025-09-19 00:46:14

“不统、不独、不武”,这句骗了台湾人几十年的咒语,刚刚被赵少康,亲口翻译成了大白话。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他在媒体专访中直言,这个所谓的“不统”,其实就是“现在不谈统一”;“不独”,就是“明面上不推动法理台独”;“不武”,意思是“不主动用武力挑衅大陆”来源。 这些话说白了就是,台当局将两岸问题,当成了谋取权利和利益的筹码罢了。 赵少康之所以能点破,毕竟他年纪、资历摆在那,而且他本人长期在蓝营政治光谱中游走,既做过国民党“战斗蓝”的意见领袖,也多次作为媒体人评论两岸政策。 赵少康早年还出身“外省第二代”,1980 年才加入国民党做青年工作,后来因为不满党内派系政治一度出走,创立新党。 新党时期,他对大陆相对友善,强调两岸交流的重要性,但始终回避直接谈统一。 直到2010 年代后,他重回媒体主持圈,节目中屡次批评民进党“两岸对抗”政策,同时又时不时批评大陆“太强硬”,在立场上算是蓝营中较为现实主义的一派。 国民党那句“不统、不独、不武”,最早出现在 1999 年 4 月,时任主席连战提出的“两岸新论述”中,当时的民进党正日益走向“台独”路线,而大陆则在 1995-1996 台海危机后,加强了军事威慑。 连战提出这个口号,是为了稳住选票,告诉岛内温和派“我们不搞台独,但也暂时不搞统一”,同时给大陆一个“缓冲承诺”——至少国民党执政不会搞法理台独。 可过去二十多年,国民党无论在野还是执政,对大陆的态度可以说是“嘴上缓和,手里算盘打得精”。 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签了 ECFA、开放陆客自由行,国民党政府在贸易、观光、农渔产品出口上是大赚特赚来源。 大陆降低关税、开放市场,台湾企业赚到真金白银;可一到政治议题,比如统一谈判,国民党立刻踩刹车,说“时机未到”。 在野的时候也一样,嘴上说“维持现状”,背后却鼓励地方政府继续卖农产品、引资,却不敢在政治层面更进一步。 这种“双标”在经济利益面前尤其明显,遇到陆客、陆资减少时,蓝营地方首长立刻跑去大陆“拼观光、拼农渔产”;可一旦谈到统一蓝图,又会改口说“台湾主体性要保留”。 他们想法很简单:经济红利要拿,政治风险不要背。 于是几十年下来,两岸经贸融合是加深了,但政治互信没加多少,反而被激进绿色力量用来攻击,说国民党只是“卖台换钱”。 这种策略,对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是伤害不小的,大陆一次次释放善意,比如 2024 年出台更多惠台政策,免关税扩大到更多台湾农渔产品,设立台胞在内地的创业扶持专项资金。 可国民党内部却依然纠结于选票计算,缺乏政治勇气推动政治谈判,这也为后来的对立埋下了伏笔。 民进党正是利用这种真空期,持续推动“柔性台独”叙事,让岛内年轻一代的国家认同,被进一步改造。 今年夏天,国民党新一届中常会表态,“维持现状就是最佳政策”,这与二十多年前连战的原话几乎毫无差别。 区别在于,在大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远超上世纪末的今天,“不统”到底是战术延迟,还是根本不想统一,已经越来越让人疑惑。 从大陆提出的立场来看,咱们的统一进程并非纸上谈兵——从基础设施互通、产业链融合,到为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创造条件,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铺路工程。 如果统一,台湾无论是在经济还是社会发展层面,都会迎来高速发展。 首先是市场开放,两岸完全消除壁垒的情况下,台湾制造业和服务业将获得超大陆 1.4 亿中产阶层的直通市场。 然后就是基础设施连通,悬而未决多年的平潭至台中海底隧道,或者高铁延伸方案,就有了现实推动力 最后还有国际空间的拓宽,在统一框架下,台湾可以通过中国整体外交体系,进入更多国际组织和区域经济合作圈。 但统一对某些岛内政治人物来说,是地位和利益的巨震。 他们一旦失去“两岸牌”这个政治筹码,就很难在选票市场上维持优势,尤其是部分靠对抗大陆维持政治能量的人物,一旦统一,他们的政治主张就失去了舞台,这也是他们拼命强调,“维持现状”的真实原因。 不过我们大陆,从来没有停止过争取台湾民心,从扩大台胞医保覆盖,到放宽学历认证、职业资格互认,再到鼓励台企参与大陆重点工程,这些努力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让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看到——统一不是失去,而是获得更多机会。 未来能不能打破这种困局,在我看来,关键还是要让台湾多数民众明白,统一不是政治口号,而是现实利益。 只要日常的经贸、教育、人文交流不断深入,把现实利益的感受落到人心里,“不统、不独、不武”这种模糊口号,终有一天会失去市场。 到那个时候,即便还有人想靠玩弄两岸议题维持私利,也会被时代潮流淘汰。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