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流着泪看完主席发来的电报,在董必武的一再劝说下,渐渐止住痛哭,但依然流着泪问:“我父亲的遗体呢?” 1942年7月,重庆红岩村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心碎的事。刚做完手术的周恩来得知父亲已去世三天,这位铁骨铮铮的革命家当场痛哭失声。当他读完毛主席的慰问电报,在董必武劝慰下稍稍平静后,说出的第一句话竟是询问父亲的遗体。这一幕,成为他革命生涯中最令人动容的时刻。 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原名周贻能,是个典型的旧式读书人。1874年出生的他,年轻时考过秀才,还花钱捐了个”国学生”的身份。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些虚名换不来实际的生计。他只能四处奔波,在各地衙门里做些师爷、文书的差事,一辈子月收入没超过三十元。 周恩来曾说,父亲虽然没什么本事,但教会了他诚实和正直。这话不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成了蒋介石重金悬赏的对象,周劭纲明知危险,却坚持留在上海陪着儿子,还帮他做秘密联络工作。这个收入微薄的老实人,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儿子的革命事业。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冬儿因操劳过度去世,年仅三十岁。周劭纲无力支付岳母要求的厚葬费用,妻子的灵柩在庙庵里一放就是二十多年。这成了他一生的心结。此后他四处奔波,省吃俭用,只盼攒够钱让妻子入土为安。他随身携带着妻子的画像,终身未再娶。 抗战爆发后,年近七旬的周劭纲无处安身。1938年,他来到汉口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眼含热泪地说,暴敌让他的老父亲被迫南下。1940年秋,周劭纲随办事处迁到重庆红岩村。他主动承担起看门、扫院子的活计,给大家读报纸、念唐诗,跟工作人员相处得像一家人。 1942年6月下旬,周恩来因小肠疝气发作住进歌乐山中央医院。7月5日,周劭纲突然发起高烧。邓颖超去看他时,老人反复问着同一句话:“我儿子为什么不来看我?”大家不敢告诉他实情,只能安慰说周恩来工作忙。 7月10日,周劭纲在高烧中去世,享年68岁。董必武和邓颖超商量后决定暂时瞒着周恩来,怕影响他术后恢复。他们简单办理了后事,将老人安葬在歌乐山下。 三天后,周恩来出院回到红岩村。他一进门就察觉不对劲,工作人员都低着头不敢看他。在他再三追问下,秘书何树英才哽咽着说出实情。周恩来听完,脸色惨白,身体支撑不住,一下子蹲在了地上。 被扶进屋后,平日温文尔雅的周恩来第一次对邓颖超发了脾气:“老爷子过世这么大的事为什么要瞒着我?”他痛哭失声,泪如雨下。这是所有人第一次看到他如此失态。 当天,周恩来给延安发了电报:“主席,归后始知我父已病故三日,悲痛之极,抱恨终天。”很快,毛主席回电:“尊翁逝世,政治局同仁均深致哀悼。尚望节哀,重病新愈,望多休息,并注意以后在工作中节劳为盼。” 董必武亲自送来电报。周恩来读着主席的慰问,泪水再次涌出。董必武坐在他身边,轻声劝慰。许久之后,周恩来流着泪问:“我父亲的遗体呢?”得知父亲已经安葬,他坚持要去墓地。在墓前,他跪下磕了三个头。 这件事成了周恩来心中永远的痛。邓颖超后来说,周恩来的贴身皮夹里一直装着父亲的照片,背面写着”爹爹遗像”四个字。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这张照片也从未离身。 新中国成立后,每年7月10日父亲忌日,不管多忙,周恩来都会独自静坐片刻。1976年元旦,病重的他让邓颖超拿来装着父亲照片的皮夹,用颤抖的手打开,凝视许久。那是邓颖超最后一次看到他流泪。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按照遗愿,他的骨灰撒向了祖国的山河大地。董必武曾说,恩来同志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舍小家为大家。这位为国家奉献一切的伟人,在父亲面前,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儿子。 周恩来对父亲的深情,让我们看到了伟人最真实的一面。你是否也曾因工作繁忙而错过与亲人的最后一面?在追求事业的路上,我们该如何平衡忠与孝?欢迎分享你的故事。
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刘少奇坚持反对给陈毅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听闻此事,立马写了
【3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