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主席的卫士,他是老虎,他相当于包拯身边的展昭。一身是胆的赵子龙!十五岁虎胆初战,俘虏敌军数十人。威名大震,西安事变,二十一岁的他担任周总理警卫,期间无意外发生。
那是1945年重庆谈判结束前的一天,毛主席特意叫来所有警卫人员一起合影。照片中,站在角落的那个面容坚毅的人就是龙飞虎。这张照片看似普通,背后却藏着40多天的惊心动魄。 重庆谈判,国共双方在表面平静下暗流涌动。国民党特务无处不在,毛主席亲赴重庆,无异于将自己置于险境。就在出发前,周恩来郑重其事地对龙飞虎说:"这次,龙飞虎负责毛主席的保卫工作。"简单几个字,分量却重如千钧。 龙飞虎深知这不是普通任务。一旦出事,不仅是毛主席的安危问题,整个和平谈判都将前功尽弃。到达林园第一天,他就花了大半天时间勘察环境:每扇窗户的位置、可能的逃生路线、附近宪兵巡逻的规律,一切都记在心里。 第一个夜晚,他根本没合眼。表面上是在沙发上闭目养神,实际上手指始终扣在枪柄上,耳朵捕捉着每一丝响动。只要楼前的宪兵多看一眼,他的心跳就快一拍。天亮后,毛主席习惯性地出门散步,龙飞虎立刻跟上,始终保持在十几步外的距离,既不会引起怀疑,又能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反应。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40多天,龙飞虎没有出过一次差错。 若要理解龙飞虎的这份担当,就得回到他的青少年时期。1915年,他出生在江西永新县一个贫困家庭。六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七岁开始,他就放牛干活,童年几乎没见过安稳日子。正是这样的苦难童年,铸就了他吃苦耐劳、不怕死的性格。 1927年的春天,尚不满13岁的龙飞虎参军入伍,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军旅生活绝非易事。跟着部队走山路、过沼泽、打埋伏、扛大炮,他在战火中一点点成长,学会了观察局势、观察人心、观察风向。这些技能,后来全部用在了保卫工作上。 在土地革命时期,龙飞虎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渐成长为红一方面军保卫局科长。这段经历让他最早接触到领导安全保卫工作,为日后担任周恩来、毛泽东的警卫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6年深冬,一位少校警卫副官站到了周恩来身边。从那一刻起,龙飞虎的命运就与总理紧紧相连。他就是"周公馆的门神",是那个风雨飘摇年代里,周总理背后最坚实的靠山。 重庆曾家岩,"周公馆"坐落在这里。看似平静的小楼,实则四面楚歌。国民党特务、便衣警察、监视人员轮番上阵,打着各种旗号来探听虚实。在这种环境下,龙飞虎的警惕性达到了极致。总理去哪,他就跟到哪,连上厕所、进防空洞都形影不离。枪不离手,子弹随时上膛,眼睛时刻警觉。 晚上,他的小床就放在总理卧室门口,只要有一点动静,立刻会醒过来。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活儿不能马虎,我要是马虎,周总理可能就没命。"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亲历过太多同事牺牲后的深刻认知。 有一天,传达室送来一封写着"周恩来亲收"的信。龙飞虎接过信,本能地察觉不对劲——比普通信厚,握在手里沉甸甸的。多年的警卫经验告诉他,这信里可能藏着炸弹。他没有惊动总理,而是独自带着信走到开阔地带,小心翼翼地拆开。结果信封里装的是一封恐吓信,还夹着一颗子弹,写信人威胁说如果周恩来继续公开露面,就会"吃子弹"。 龙飞虎怒火中烧,但可惜信上没有任何线索可以追查。当他把这件事告诉周总理时,总理却很平静地说:"这算不了什么,我们走到今天,早就准备好面对这一切。"总理越是镇定,龙飞虎越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还有一次更惊险的经历。一天夜里,周总理开完会回来,刚从车上下来走了几步,龙飞虎突然发现屋脊上有个黑影一闪而过。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掏枪开火。等其他警卫跑过去查看,发现只是一只大野猫。虽然是虚惊一场,但正是这种"宁可错杀一只猫,也不能让总理有危险"的职业反应,让那些暗中窥伺的特务不敢轻举妄动。 1948年,战争形势日益明朗,龙飞虎主动请缨要去前线。他不愿一辈子只做后方的警卫,而是希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毛主席亲自和他谈了一个多小时,语重心长地说:"要记得自己是为人民服务的干部,不是为名利奔波的兵。"这番话让龙飞虎深受触动。 从前线归来后,龙飞虎的军旅生涯更加丰富。1955年授衔时,他成为一名少将。后来他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副政委,一直到1999年去世,享年84岁。 龙飞虎一生很少接受采访,对自己的功绩也鲜少提及。有记者问他最难忘的事,他只简单回答:"周总理那么辛苦,我不能给他添麻烦。"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只有日复一日的守护,把领导人的安全放在自己生命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