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殡葬行业快凉了,现在人都懒得搞葬礼了,前谁家老人去世,买墓地、办追悼会、请乐队、摆酒席,一场葬礼花几万块是常事,家属哪怕咬牙也要撑面子,可现在呢?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极简处理”——火化完请一天假就回去上班,骨灰先存着,等以后树葬、海葬;年轻人更干脆,直接提前规划好,葬礼预算压到几千块,殡葬行业靠高价服务赚钱的“好日子”,眼看着就要到头了。 以前殡葬为啥贵?说白了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家属为了表达孝心,总觉得“越贵越体面”:一块墓地十几万,一场葬礼找殡葬公司“一条龙服务”,从灵堂布置到雇人哭丧,项目越多越显“孝顺”,可现在年轻人不吃这套了。 有些人直接拒绝了殡仪馆推荐的“豪华套餐”,只选了最基础的火化服务。 这背后是消费观念变了,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选生态安葬的人比三年前翻了一倍;网上祭祀平台的用户都超过695万了,同比增长快三倍! 年轻人更会玩:有人把骨灰做成钻石,有人把逝者的旧衣服做成抱枕,还有人学电影《寻梦环游记》,用VR技术还原亲人的声音和样子,科技让告别从“烧钱摆场面”变成了“留回忆存温暖”,成本还低多了。 殡葬行业“降温”,最先扛不住的是传统盈利模式,就拿墓地来说,福寿园这些大企业因为“经济不好、竞争太狠”,只能主动降价,多卖点中低价位的墓。 更尴尬的是,宠物殡葬火了,反而抢了人的生意,2025年中国宠物殡葬市场预计能到400亿,年轻人宁愿给宠物花几千块办告别会,也不愿给自己或长辈的葬礼多花钱。 行业自己也不争气,乱象太多把消费者吓跑了,央广网调查发现,宠物殡葬店“无证经营”是常态,天津近50家里只有五六家合法;黑猫投诉平台上,加价收费、骗钱、遗体处理不透明这些事,一搜一大把。 传统殡葬更过分:某殡仪馆被曝光“天价骨灰盒”,成本3000卖3万;个别地方强制家属买高价香烛,不买就不给好好办,当“坑人”和“暴利”划等号,消费者当然用脚投票。 殡葬行业要转型,其实是社会变好的信号,年轻人选“极简葬礼”,不是冷血,而是想明白了,人走了,与其在形式上折腾,不如生前多陪陪、多关心。 这种想法逼着行业回归本质:大城市有殡仪馆开了“平价专区”,寿衣、骨灰盒比市场便宜30%;还有城市试点“智慧殡葬”,家属用小程序就能预约服务、看流程,还能用AI生成逝者的数字形象,线上追思;西安的生态葬园区里,家属可以认养树木,把骨灰埋树下,让生命换个方式继续。 政策也在帮忙,民政部要求殡葬服务价格必须公开,多地给选生态葬的家庭发补贴,北京、上海试点“生前契约”,鼓励大家提前规划葬礼,免得临时被坑。 这些变化说明一个道理:殡葬不该是“死人暴利”的行业,而是要兼顾公益和人情味的服务。 殡葬行业“凉凉”,其实是社会更成熟了,以前我们用葬礼的排场证明“孝心”,用墓地的大小显示“地位”,可这些虚的哪有生前的温暖实在? 以后的殡葬业,不该是“赚死人钱”的买卖,而该是“传递生命温度”的桥梁,它可以用科技让记忆永远留着,用环保让生命回归自然,用平价让每个家庭都能体面说再见。 毕竟,死亡不是终点,被遗忘才是;而真正的“体面”,是让逝者走得安心,让生者活得轻松。
一位殡葬公司经理说:“现在的年轻人太不像话了,我们都要失业了!每个城市每一天都
【96评论】【6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