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北约的导弹,还在天上飞的时候,克里姆林宫,已经发出了两道“总动员令”。第一,

兰亭说事 2025-09-18 14:39:52

就在北约的导弹,还在天上飞的时候,克里姆林宫,已经发出了两道“总动员令”。第一,高调宣布,暂停所有俄乌谈判,第二,普京下令出兵,第一波,上万人的俄罗斯军队,已经抵达了波兰边境。 9月10号夜里那十多架所谓的俄罗斯无人机刚闯进波兰领空,北约的F-35就带着实弹冲上了天,导弹一响,不光无人机炸成了碎片,连带着整个东欧的和平幻想也炸没了。 波兰还没拿出实锤证明无人机是哪来的,先把边境关了;北约接着就启动“东部哨兵”行动,丹麦派F-16守住波罗的海关键位置,法国调了几架“阵风”进驻波兰的空军基地,德国也把“台风”战机派去罗马尼亚,算下来有八个国家参与,连起来形成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防线。 他们嘴上说应对无人机威胁,实际上是借着这个机会,把反无人机的传感器和“无人机墙”系统都部署好了,等于搞了一次实战化的前沿布置。 俄罗斯这边反应也快,普京不光宣布暂停所有俄乌谈判,还派了上万名士兵赶到波兰边境,东西方的对峙一下子就紧张起来。 更有意思的是三方对这事的说法:波兰一口咬定无人机是俄罗斯的,俄罗斯坚决不认,美国却含糊说“可能是个失误”。 这种不一样的态度,刚好说明北约内部对俄罗斯的威胁看法不统一。 而且各国在行动里的心思也不一样,比如德国承担了不少“无人机墙”的研发钱,却不愿配合法国主导的空中指挥,明显是因为经济实力不同,在分摊资源上有分歧,让这场“保卫领空”的行动透着股功利劲儿。 不过这些都不是突然发生的,是北约和俄罗斯长期对着干的结果。 回头看,1999年波兰、匈牙利、捷克先加入北约,之后二十多年里,北约成员国越来越多,势力一直往东推,到芬兰、瑞典也加入后,俄罗斯西边边境几乎全对着北约国家了,安全空间被挤得越来越小,没多少退让的余地。 在这场长期较量里,波兰一直很积极。近几年它军费涨得很猛,花了大笔钱买武器,从韩国买的坦克和自行榴弹炮,专门部署在东部的部队;还挑了两个靠近东部边境的基地,用来放从美国买的F-35A战斗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针对谁。 更早之前,波兰还搞了个“雷电2025”计划,花不少钱建跨国训练中心,甚至跑到斯洛伐克建弹药生产线,这些根本不是单纯防御,就是在为长期对峙做准备。 北约的东扩其实早有计划。俄乌冲突爆发后,它把东翼原本的四支部队规模翻倍,还在另外四个国家新增了部队。 比如德国在立陶宛组建的部队,计划扩到一定规模,配着先进的“豹”2坦克和自行榴弹炮,就是要当前沿部署的核心力量。 在波罗的海地区,北约年初就启动了“加强警戒活动”,派舰艇分区巡逻,还在德国设了专门的指挥部,11个国家参与其中。现在的波罗的海,天上有北约的战机巡逻,水下有专门的中心监管,早成了北约实际控制的地方。 面对北约这样步步紧逼,俄罗斯的反制也不是临时起意。2021年它和白俄罗斯一起搞了次“西方-2021”军演,动员了不少兵力,在十几个军用靶场演练,就是针对北约东扩做的防御准备。 在加里宁格勒这个深入欧洲的俄罗斯领土上,俄罗斯部署了伊斯坎德尔导弹,射程够覆盖欧洲大部分地方;去年8月还宣布不再遵守《中导条约》,明确说要在欧洲方向加部署高超音速武器,这种导弹从俄罗斯欧洲部分南部发射,二十分钟就能打到欧洲任何一个城市,这些都是长期准备的反制手段。 这次无人机事件其实就是个引子,把各方早准备好的部署都激活了。北约想借着这个机会,把波兰变成下一个乌克兰那样的“代理人前线”;波兰想靠北约的力量,巩固自己在东欧的军事地位;俄罗斯则是自家门口被挑衅久了,才做出强硬反击。 这场由无人机引发的军事升级,正把欧洲推向新的安全局面,被打破的不只是东欧的和平状态,还有北约想不打仗就压制住俄罗斯的想法。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兰亭说事

兰亭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