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最后一位“大佬”,救大清一次,救中国一次,功绩不逊曾国藩。如果要问在晚清时期

白翠评历史 2025-09-15 16:43:16

湘军最后一位“大佬”,救大清一次,救中国一次,功绩不逊曾国藩。如果要问在晚清时期对清政府朝廷作出极大贡献,试图拯救大厦将倾的重要人物,多数人往往只是想到左宗棠曾国藩这些人。 当然这两位确实是了不起的人物,但在史书记载中,还有一位湘军大佬,也曾经于国危难时拯救国家,当年对清政府对国家的贡献,甚至是不亚于曾国藩的。这个人物是谁呢?当年又做了怎样惊天动地的大事救国于危? 一、东南半壁天 有人说刘坤一是东南半壁天,在晚清后期,这绝对不是夸张的说法。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的是,作为湘军最后一位大佬,手段雷霆杀伐果决。 但刘坤一自己却并不是武将家庭出身,相反的他的家庭是非常典型的封建时代的文臣家庭。晚清时期,国家风雨飘摇。 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无力挽救大厦于将倾。因此他走上了一条武将之路,前期积累经验,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跟随着曾国藩四处征战。 那时候武将的经验是实打实在战场上磨练出来的,刘坤一跟着曾国藩学到了很多,也慢慢的得到了曾国藩的器重。 曾国藩去世以后,刘坤一凭借着威望和实力继承了湘军大部队。也从那以后他开启了自己真正的大佬之路,也在朝堂上受到越来越多器重。 二、东南互保 刘坤一过去在战场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取得的成果,为自己获得了两江总督的头衔,但这些成就还不足以让其称之为是挽救大厦将倾。 刘坤一口碑的第一个逆转点,就是晚清时期非常著名的东南互保事件。东南互保事件发生对清政府来说,基本上已经意味着整个朝廷都失去了政治掌控权力。 戊戌事变之后,慈禧雷霆大怒决定要废掉光绪,于是对外发布假消息,宣称光绪帝病重,想要扶持新帝上台。 这一决定让整个清政府朝廷内部大乱,对于慈禧下发的命令,包括当时已经是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在内,还有像山东的袁世凯两广的李鸿章等人,几乎都给出了统一的回复。 简单来说就是4个字,拒不奉诏。再加上当时清政府已经被洋人势力侵入,洋人反对,这件事也就推行不下去。 但眼看着事情即将要平息,又闹出了义和团事件,慈禧想要利用义和团攻打洋人,却低估了当年八国联军的实力。 慈禧一边对外宣称义和团有如神助,一边继续强势推行废立光绪的事。这一举动彻底惹怒了八国联军,八国联军再次派兵直捣京都。 义和团再强硬,终究也只是地方民间势力,和正规有枪炮的军队相比,根本无法抵挡。眼看京都要失守,慈禧干脆破釜沉舟。 向八国正式宣战,让保守派整顿军队准备作战,同时给地方的督抚,也就是刘坤一和袁世凯这些人,要求他们进京勤王。 以刘坤一和袁世凯为首,共计9个省份的督抚,互相通信后决定,保住自己的地方势力不进京。 这就是非常著名的东南互保事件,这起事件过后没多久,京都失守,李鸿章和洋人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事后慈禧没有受到洋人追责,局势平定以后也意识到,地方政府没有奉诏进京反而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否则以八国联军的实力,不光京都失守,东南地方恐怕都要全部失守。 三、连上三折,推动新政 如果说东南互保时期,以刘坤一和袁世凯为首,拒不奉诏,保住了当时东南地区国土,这是拯救国家的重要举措。 那么在慈禧逃亡时期,刘坤一向慈禧上奏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则是对晚清政府最后的挽救,同时也会后续的民国政策奠定了基础。 慈禧逃亡时期,镇守在东南的刘坤一联名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慈禧上奏疏要求进行改革。在奏折当中提及到的核心改革要求是要废除科举制度,构建现代化的学堂,同时鼓励留学教育,设立经济特科选拔新式人才。 这是在政治教育领域的变革,在政策当中还提及到,学习西方广泛游历。开拓眼界。了解西方书籍,规整清政府内部改革除弊。 这封联名奏情书,可谓是字字泣血,最终也被慈禧批准采纳。虽然晚清政府最终没能拯救颓势,还是灭亡了,但最后推行的这些改革政策被民国沿用,也为很多进步青年铺垫了前路。结语 清政府的灭亡几乎是必然的,但在晚清最后阶段,像刘坤一左宗棠,曾国藩这些人物做的最后的努力,为后世的改革教育,政治近代化的进程都做了极大贡献,推动节点展开的晚清重臣,同样也有值得敬佩的闪光点。 参考文献: 《清史稿》

0 阅读:39
白翠评历史

白翠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