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留在朝鲜援建的10万大军神秘消失,美国特务找了两年都无法找到踪迹,而

趣史小研究 2025-09-15 16:36:26

1958年,留在朝鲜援建的10万大军神秘消失,美国特务找了两年都无法找到踪迹,而就在两年后,我国爆出猛料! 这事儿,还得从1957年说起。 当时的世界,可不太平。冷战的铁幕已经拉下,美国和苏联两个大佬掰着手腕,手里都攥着能毁灭世界好几遍的核武器。咱们中国那时候刚从战争的废墟里站起来,腰杆子还不算硬,美国时不时就拿原子弹来吓唬我们。这种感觉,就好像你家邻居是个五大三粗的壮汉,天天在你家门口晃悠他的大铁锤,你心里能不发毛吗? 所以,高层下了死命令:我们也要搞出自己的“大铁锤”,导弹和原子弹! 这种尖端武器,是真正的国之重器,是能让别人不敢轻易动你的底气。 任务交给了谁呢?其中一位关键人物,就是当时还在朝鲜战场的兵团司令,孙继先将军。1957年10月,他被一纸密令紧急召回北京。见到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后,他才明白,自己被赋予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绝密任务,为中国的导弹事业,打造一个试验靶场。 这可不是盖个房子修条路那么简单,这是要在一片空白的土地上,为我们国家最顶级的国防科技安个家。 1958年1月,孙继先和陈锡联等几位将军,带着专家,坐着飞机在祖国的大西北上空盘旋勘察。最后,他们的目光锁定在了一片地图上都快被忽略的地方——内蒙古额济纳旗的戈壁滩。 这个地方,怎么说呢,就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真实写照。天上没鸟飞,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把靶场选在这儿,保密性是绝了,可建设的难度,也是绝了。 就在选址敲定的同时,那支“即将消失”的大军,英雄的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接到了他们的最后一道命令。 当战友们踏上归国的列车,接受鲜花和掌声时,他们却悄悄登上了另一列密不透风的“闷罐车”。车窗被封死,目的地是未知。所有官兵都收到了一条堪称史上最严的“封口令”:这次任务的内容和地点,不准对任何人说,包括父母、妻儿。活着要烂在肚子里,死了要带进棺材里。 从此,这支功勋卓著的部队,从所有公开的档案中消失了。他们的家人只知道他们去执行秘密任务了,却不知道是何任务,更不知道身在何方,是生是死。 美国的情报机构当然会纳闷,他们通过各种渠道监视着志愿军的撤离,人数对来对去,总有一大块对不上。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支部队没有回家,而是从一个战场,直接开赴了另一个更艰苦、更隐蔽的战场。 火车一路向西,当车门打开的那一刻,战士们都愣住了。眼前没有欢迎的人群,没有亲人的拥抱,只有一望无际的荒凉戈壁。 这里的环境有多恶劣?当地人说,“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沙尘暴一来,白天瞬间变黑夜,两个人面对面都看不清对方是谁。冬天滴水成冰,夏天酷热难当。战士们住的是地窝子、帐篷,喝的是苦咸水,吃的是干菜。 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中国最精密的国防工程。没有重型机械,就靠人拉肩扛;没有图纸,就边学边干。孙继先将军为了鼓舞士气,提出了一个悲壮的口号:“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所有建设者用生命下的决心。 当时,苏联还给了我们一些援助,派来的专家看了看现场,摇着头说:“按照我们的经验,要在这种地方建成这样一个规模的基地,起码要15年。” 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15年,人生有几个15年啊? 但中国人骨子里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上来了。你不是说要15年吗?我们就干给你看! 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十万大军化身基建狂魔,在这片戈壁滩上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他们用血肉之躯,硬生生地创造了奇迹。 然而,就在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的时候,一个更大的考验来了。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带走了所有图纸,甚至撂下话,说“没有我们的帮助,你们就是一堆废铜烂铁”。 这一下,真是釜底抽薪。当时我们自己的技术人员,很多连导弹都没见过。怎么办?是放弃,还是硬着头皮自己上? 答案毫无疑问是后者。咱们中国人,什么时候怕过封锁和打压? 就在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十几天,一个让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的时刻到来了。在咱们自己的技术人员的操作下,一枚仿制的苏式“P-2”导弹被推上了发射架。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两年多的血汗,无数人的牺牲,成败在此一举。 随着一声巨响,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呼啸着刺向苍穹,精准命中了目标!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那一刻,整个基地沸腾了!许多头发花白的老专家,和那些年轻的战士们,不顾一切地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那泪水里,有激动,有委屈,有这两年多来所有的艰辛和付出。 这就是那个让美国特务找了两年的“猛料”。他们以为消失的,是一支常规部队;但他们不知道,这支部队在戈壁深处,为新中国锻造出了一把刺破天穹的利剑! 这枚导弹,后来被命名为“东风一号”。从它开始,我们才有了自己的战略导弹部队,才真正挺直了腰杆。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