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一个湖北穷小子高考考了289分,但由于消息闭塞,他就报考了华中师大,却不知道,华师大的录取分数线仅189分,而北大的分数线也只有270分,有人调侃他:你后悔吗?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77年湖北麻城,戴建业查到高考成绩289分,村里人都替他高兴。他填报了华中师大,心想能上大学就不错了。 开学后同学闲聊才知道,北大录取线270分,华师大只要189分。他这分数上北大绰绰有余。 “后悔吗?”有人问他。戴建业摇摇头:“那年头农村消息闭塞,哪知道各校分数线?能从村里走出来已经是天大的幸运。” 1956年的麻城农村,土路坑洼,夜里只有煤油灯。戴建业家里穷,但他爹对他学习抓得紧。 书桌上常年摆着根擀面杖,油光锃亮。十来岁的戴建业看书稍一走神,他爹眼睛就往擀面杖上瞟,意思很明白。 有天晚上九点多,戴建业帮家里干完活趴在桌上看书,实在撑不住睡着了。醒来时煤油灯还亮着,身上盖着他爹的粗布大衣。 他拿着大衣去找爹,老人正在灶台边抽烟:“以前管你严是怕你玩野了。现在你自己愿意读书,比啥都强。” 那晚戴建业想明白一件事:村里同龄孩子十几个,有的早早下地干活,有的上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区别在哪?被逼着学的人,学完就忘。真喜欢的人,知识才能装进肚子里。 从那以后,他专门钻研古诗文。借同学课本,找村里老人要旧书,晚上就着煤油灯反复看。 1977年冬天,村里大喇叭突然响了:“恢复高考了!”戴建业扔下锄头就跑回家,这是他走出农村的唯一机会。 没有正经课本,他找老教材,借高中生笔记。白天干农活,晚上学到后半夜,眼睛熬得通红。 考完等成绩那段日子最煎熬,直到村干部捎信来说考了289分,他悬着的心才落地。那时没有查分系统,谁也不知道各校分数线,他就近报了华中师大。 进了大学图书馆,他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古籍文献堆得比人高,版本之多前所未见。他每天早早占座,中午啃个馒头喝口水继续看,下午听老教授讲课。 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他不念课本上的死知识,也不讲绕来绕去的学术术语,总是把诗词往生活里拉。 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会问学生:“一个人喝闷酒,连影子都成了酒友,这得多寂寞?”讲杜甫的“国破山河在”,他会说:“家国沦陷了,只有山河还在,这种痛你们体会过吗?” 学生爱听他的课,教室总是满满当当,走廊里都站着人。有次后排男生举手机拍他讲课,他以为是记笔记就没管。 三天后那学生跑来说:“老师您火了!网上六百万人看您讲课!” 戴建业掏出老人机让学生帮他找视频,底下留言刷屏:“要是我的语文老师是您,绝对不睡觉”“原来古诗词这么有意思,想重新学一遍”。 他看着这些留言挺感慨。从没想过当网红,只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古诗词不是老古董。 有人找他做直播、拍广告,开价不低。他都婉拒:“我就是个教书的,能让人喜欢古诗词就够了。” 他在视频里讲陶渊明,不说“归隐田园”这种大词,而是说:“老陶同志不想当官了,回家种地喝酒,活得比谁都自在。”讲李白的狂,他会说:“李白要是活在现在,朋友圈天天发自拍,配文肯定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学生们笑得前仰后合,却在笑声中记住了诗人的性格和诗词的精髓。 戴建业常说,古人写诗不是为了考试,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乡愁,“锄禾日当午”是农民的辛苦,“人生得意须尽欢”是及时行乐的洒脱。 这些诗句穿越千年还能打动人,就是因为说的是人之常情。可惜现在很多人学古诗词,只会背诵默写,不懂得诗词背后的情感。 他的走红让很多人重新认识古诗词。有中学生说原来最怕语文课,现在主动找古诗词读。有上班族说工作压力大时,会想起他讲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甚至有外国留学生专门来听他的课,说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背诗了。 戴建业没去成北大,却在华中师大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让古诗词从应试教育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重新成为滋养心灵的源泉。 如今七十多岁的他还在讲台上,声音洪亮,神采飞扬。学生问他什么时候退休,他说:“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我就一直讲下去。” 他常跟学生说,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上北大是一种活法,在华师大教书也是一种活法。重要的不是你在哪里,而是你做了什么。 那个曾经拿擀面杖督促他学习的父亲早已不在。但父亲那句“往后的路得你自己走”一直印在他心里。他确实走出了自己的路,一条让古诗词重新鲜活起来的路。 从麻城农村到网红教授,戴建业用一生证明: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热情。当你真心热爱一件事,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信源:1977年湖北一个穷小子高考289分,报考了华中师大,可当年北大才要270分——中国网文化
1977年,一个湖北穷小子高考考了289分,但由于消息闭塞,他就报考了华中师大,
玉尘飞啊
2025-09-06 17:33:1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