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家用了11名美国战俘,才换回来的天才科学家,你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他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他就是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两弹一星”功勋——杨嘉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新中国科技史上,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的名字或许并不为大众熟知,但他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为了让他回到祖国,美国不得不用十一名战俘来交换,他就是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两弹一星”功勋,杨嘉墀。 杨嘉墀1919年出生在江苏吴江,自小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期,战火的阴影让他刻骨铭心。 在上海,他亲耳听过炮火轰鸣和同胞的哭喊,心中暗暗立下誓言: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飞机大炮,才能不再任人欺凌,怀着这样的信念,他在青年时期选择了电机专业,立志要为国防和工业装备贡献力量。 在美国的十年,他先后在普林斯顿和哈佛深造,成为自动控制领域的佼佼者,他的研究能精准预测导弹轨迹,前途一片光明,可每当看到报纸上写着“中国科技落后”的字眼,他便彻夜难眠。 尽管拥有花园洋房和优厚薪资,他依然决意回到祖国,1956年,随着一份特殊的“交换名单”,他带着妻子、孩子和几箱科研仪器,登上了返航的船只,那几只沉重的箱子里,装的不仅是示波器、精密电阻和半导体元件,更装着他对祖国科技的期望。 归国之路充满艰难,彼时国内科研环境简陋,实验室常常设在改造的仓库里,冬天没有暖气,连钢笔水都能冻住,精密零件匮乏,他和团队只能自己绕电阻,甚至在用纸上都要精打细算,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带领年轻的科研人员,一点点把航天控制系统从零搭建起来。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为了让卫星能够稳定运行并顺利播放那首旋律,杨嘉墀反复计算,每个细节都不敢放松,那一刻,当《东方红》从太空传来,所有人欢呼雀跃,他却忍不住落泪,这是他少年时在防空洞里的誓言真正得到了回应。 几年前所积累的努力并没有就此结束,1975年,中国开始研制返回式卫星,这是一项比发射更复杂的任务,要保证卫星在太空中收集资料后安全返回地面。 当故障出现时,许多专家主张提前终止,但杨嘉墀坚持按原定计划执行,他凭借扎实的数据分析力排众议,最终让卫星安全返回,这一成功,在国际航天史上也是罕见的突破。 进入八十年代,中国的科技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杨嘉墀意识到,不能只停留在追赶上,必须把目光放向更高的前沿,他与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一起联名上书,提出发展高技术研究的建议。 这份建议很快得到中央批准,最终催生了影响深远的“863计划”,这一战略计划,成为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加速器,也为北斗导航、载人航天等重大成果奠定了基础。 他的贡献,并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和战略层面,更重要的是,他把科学精神和工作方法传递给了无数后来者,他常说没有秘诀,只有“算得更细,想得更周”。在他身上,科学家的身份和战士的坚毅几乎合二为一。 即使在晚年,他依旧每天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哪怕风雨交加,也要坚持到实验室去,他的生活简朴,鲜少在意名利,却始终把国家和科研放在第一位。 2006年,杨嘉墀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七岁,一颗编号1163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杨嘉墀星”,长久地闪耀在夜空中。 今天当我们使用北斗导航,看到一次次成功的航天发射时,很少会有人想起这位老人,但正是因为他和他的同辈人甘于寂寞、默默奉献,中国才走上了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 或许我们无法每天都仰望星空去寻找那颗以他命名的星,但在我们脚下的每一次定位,在火箭冲天的每一次震撼里,都有他曾经留下的印记,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国家挺直脊梁,他的一生,正是“国家需要我,我义无反顾”的最好诠释。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光明网——今天,让我们一起抬头仰望“杨嘉墀星
很好,开始给美国人民打预防针了——美媒称,虽然中国登月可能会赢,但这并不重要。
【1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