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这种规模的阅兵只有中国能搞,其他任何国家都只会捅娄子 今年9月3日那场抗

思念绵延不绝 2025-09-05 14:53:52

胡锡进:这种规模的阅兵只有中国能搞,其他任何国家都只会捅娄子 今年9月3日那场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45个方队和梯队,加上26架直升机在天上拼出“80”字样,三架直升机还挂着“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条幅飞过天安门,这么多环节愣是没出一点差错,连个螺丝帽都没掉。 换别的国家试试?光协调这些装备和人员就能让指挥系统崩溃好几次。就像今年其他几个大国也搞阅兵,结果不是马匹受惊乱跑,就是喷错国旗颜色,甚至还有缩水版的空中梯队,简直成了国际朋友圈里的翻车现场。 中国能搞成这种阅兵,背后是一套变态级的组织体系。从选拔开始就卷到极致,身高必须1.82米到1.90厘米之间,误差不超过1厘米,牙齿整齐度都要检查。 训练更是狠活,官兵们每天在40度高温下站军姿5-6小时,汗水能顺着靴子流出来,特制军靴半个月就磨穿底,有人干脆剪掉后帮忍着脚伤继续练。擎旗手要举着40斤重的旗杆几小时不动,衣领别大头针防止头部晃动,礼炮兵在50度水泥地上跪姿训练,膝盖都能烫出水泡。这种自虐式训练换来的是毫米级精度,横向误差1.2厘米,纵向时间差不到0.8秒,帽檐滴落的汗珠都能同步垂直落下。 还有这次亮相的装备,不是简单摆出来就完事了。空中梯队按模块化、体系化编组,覆盖预警指挥、歼击、轰炸、运输各种机型,很多还是现役主力装备首次公开,地面装备也是混合编组、系统展示。这种既要展现单点技术突破、又要体现整体系统合成能力的阅兵设计,确实需要强大的研发制造能力做后盾。 但说到底,阅兵不只是秀肌肉,更是一种国家叙事艺术。中国通过5到10年一次的阅兵节奏,既保持神秘感又彰显实力,避免年年搞导致国际社会审美疲劳。今年特意邀请300多名抗战老战士和烈士遗属观礼,还首次安排民兵方队带着数字化单兵系统亮相,把红色基因和科技强军完美融合。这种设计向世界传递的不是威胁,而是守护和平的底气,中国近40年没打仗,但通过阅兵展现的威慑力硬是“镇住了不止一拨潜在敌人”。 所以胡锡进说别国搞这种阅兵只会捅娄子,真不是瞎扯。光是协调上万人的后勤保障、装备调度和精准计时就需要变态级的组织能力,更别说在70分钟内展示百余款装备、超百架飞机的高压流程。 中国靠的是军民融合体系下的资源倾斜、数据化管控的秒级响应指挥系统,以及那种“14亿人目光通过你的步伐丈量国家尊严”的集体信念感。这套玩法别人确实学不来,他们不是缺技术就是缺意志,最后只能羡慕地看着中国在长安街上搞出这种钢铁纪律美学的超级现场。

0 阅读:63
思念绵延不绝

思念绵延不绝

思念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