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临死前,曾叹息自己当初没有听从蒯彻的话。刘邦得知后,下令将蒯彻烹杀,蒯彻能言善辩,一番话竟将刘邦说得哑口无言,最终改变了决定。 蒯彻,范阳人,本名蒯通。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他既无赫赫战功,也非出身名门,但他有一件武器,比刀剑更锋利,那便是他的舌头。 秦末,天下大乱,蒯彻最初在赵王武臣麾下效力。正是他,凭一张嘴说服范阳县令,兵不血刃拿下一城,展现了超凡的说客才能。 后来,他辗转投靠了当时被刘邦拜为大将的韩信。 汉高祖三年,刘邦被项羽大军围困在荥阳,危在旦夕,急令韩信发兵救援。 但韩信的大军却迟迟未动。他有自己的盘算——北方的燕国和东边的齐国,如同两颗钉子,扎在他的侧翼。不拔掉这两颗钉子,他无法安心南下。 大军兵临燕国城下,蒯彻主动请缨,要求去劝降燕王。他对韩信说:“将军连下五十余城,威名早已传遍北方。燕国小邦,岂敢与将军为敌?兵者,不祥之物,能不用,则不用。” 韩信准了。蒯彻孤身一骑,进入燕国,一番利弊剖析,说得燕王心悦诚服,当即献国归降。韩信不费一兵一卒,尽得燕地。 紧接着,韩信挥师东进,攻破齐国都城临淄。此时,天下棋局的中央,韩信这颗棋子,已经拥有了决定胜负的力量。他手握燕、赵、齐、魏大片土地,兵力数十万,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蒯彻看清了这一点。他深夜求见韩信,屏退左右,为他献上了一条足以改写历史的毒计——三分天下,自立为王。 他为韩信分析道:“当今楚汉相争,两败俱伤,天下百姓疲敝。将军您功高盖世,却屈居人下。刘邦此人,可共患难,难共富贵。您若助楚,则楚胜汉败;您若助汉,则汉胜楚败。天下的安危,就在您一念之间。” “我听闻,‘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将军您的功劳,已经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您的威名,也让君主夜不能寐。不如就此自立,与楚、汉三足鼎立,静观其变。否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待天下已定,下一个被除掉的,必然是您!” 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在韩信心中炸响。他看着眼前的蒯彻,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他何尝不知这其中的道理?但刘邦于他,有解衣推食之恩,有登坛拜将之信。 韩信犹豫了很久,最终摇了摇头,说:“汉王待我不薄,我不能背信弃义。” 蒯彻痛心疾首,三次劝说,甚至不惜以面相之术警示韩信“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不可言”,但韩信始终不为所动。蒯彻知道,大势已去,韩信的命运已经注定。为了保全自己,他假装疯癫,做了巫师,从此销声匿迹。 后来的故事,正如蒯彻所预言的那样。 垓下一战,韩信助刘邦大破项羽,逼得西楚霸王乌江自刎。天下平定,汉朝建立。但韩信的末日也随之降临。 刘邦先是伪游云梦,夺了他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以谋反之名,将他押解至京,废为“淮阴侯”。 汉高祖十年,陈豨谋反。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谎称刘邦已平定叛乱,召集列侯百官入宫庆贺。韩信一入长乐宫,即被预先埋伏的武士拿下,斩于钟室。 临刑前,韩信看着冰冷的刀斧,想起多年前蒯彻在齐国军帐中的那番话,悔恨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仰天长叹:“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这句话,很快就传到了正在前线平叛的刘邦耳朵里。 他当即下达了一道诏令:“速速将齐人蒯彻捉拿归案,给朕用大鼎烹了!” 蒯彻很快就被找到了。当他被五花大绑,押解到刘邦面前时,所有人都以为他必死无疑。 刘邦看着阶下这个看似貌不惊人的谋士,厉声喝问:“你当年教唆淮阴侯谋反,可知罪?” 面对天子雷霆之怒,蒯彻面不改色,只是平静地反问了一句:“臣的确教他了。可惜韩信不听臣的计策,才有了今日的败亡。如果他当初听了我的,陛下您今天又怎么可能灭得了他呢?” 这句硬邦邦的回答,让刘邦的怒火烧得更旺了。他怒极反笑:“好个狂徒,死到临头还敢嘴硬!来人,把他拉下去,煮了!” 就在武士上前拖拽之际,蒯彻忽然高声喊道:“陛下息怒!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听完再杀,也不迟!” 刘邦一摆手,示意他继续说。 蒯彻朗声道:“俗话说,盗跖的狗对着圣主尧狂叫,并非因为尧品行不好,而是因为尧不是它的主人。同样的道理,当是之时,臣只知有韩信,不知有陛下。天下英雄并起,有能力、有野心想夺取天下的人何止千万?只不过他们的能力不足罢了,难道陛下能将他们全部烹杀吗?” 这番话说得刘邦哑口无言,愣在了当场。 是啊,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当年谁不是为了争夺这天下而拼得你死我活?自己能做皇帝,别人为什么不能想?蒯彻身为韩信的谋士,为自己的主子出谋划策,这本就是他的本分,何罪之有? 最终,刘邦挥了挥手,对左右说道:“给他松绑,赦免此人。” 蒯彻就这样,凭借着自己的胆识和辩才,从一口滚沸的油锅前,为自己争来了一条活路。他再一次证明,语言的力量,在某些时候,真的可以逆转生死。
公元前197年,韩信身死长乐宫后,吕后又抓了韩信谋士蒯通。刘邦质问蒯通:“你为何
【1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