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美国人到了中国后不笑?因为这些外国人突然意识到西方国家的媒体把自己忽悠

文史小将 2025-09-04 17:19:16

为什么很多美国人到了中国后不笑?因为这些外国人突然意识到西方国家的媒体把自己忽悠瘸了。纽约大学教授詹姆斯在深圳福田高铁站掏出手机拍摄自动检票闸机时,手抖得连对焦都困难——这与他撰写的《中国科技威胁论》教材里描述的“落后二十年”场景截然相反。 今年夏季,得益于免签政策,来到中国的西方游客数量创下了一个新高。 但一个奇怪的现象也随之而来,很多人,尤其是第一次来的人,脸上都缺少笑容,表情严肃甚至僵硬,眼神里透着一股“这怎么可能”的震惊。 他们不是冷漠,而是在经历一场剧烈的心理冲击,一种名为“认知失调”的症候。 在外国人踏上这片土地之前,他们的脑海里已经被灌输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一个科技落后、社会压抑的国度。 这个“剧本”是由西方主流媒体精心编排的,剧本里,中国是一个闭塞的国家,社会秩序严苛...... 尤其是在科技方面,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描述常常停留在“技术滞后”的标签上。 在这些叙述中,中国的基础设施和科技产品总是带着“过时”和“不安全”的烙印。 比如,他们对中国高铁的评论几乎总是以“速度过快”和“安全隐患”为主题,尽管中国的高铁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交通系统之一。 移动支付也被误解为一种控制工具,而不是创新的科技进步,甚至连共享单车,也被妖魔化。 更具讽刺性的是,西方媒体还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进行了大肆诋毁,将其描绘成“过时”和“迷信”的产物,称其中的草药具有“毒性”,忽略了数千年来这门学问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而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这些偏见的眼中,常常被误读和扭曲。 比如,西方媒体一度将中国女性的地位过度妖魔化,描绘她们处于压抑的环境中,无法自由发展,忽略了中国女性在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和贡献。 甚至一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细节,也被西方媒体赋予了夸张的刻板印象。 例如,很多西方人相信,中国人普遍不会开车,尤其是在大城市中,似乎开车是一项奢侈的技能,且女性地位低下。 这些刻板印象通过西方媒体的持续传播,形成了对中国的“信息防火墙”,这道屏障让外界看不到中国的真实面貌。 可是,当飞机降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大幕拉开,西方的观众们却发现,他们所预设的“剧本”迅速成为废纸。 安德鲁是一位美国工程师,长期从事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 为了这次中国之行,他做了一个月的精心准备,研究了中国的文化、科技以及生活方式,几乎没有遗漏任何细节。 按理说,他应该能轻松应对这里的一切,但当他亲自踏上这片土地时,才发现自己所做的准备几乎全都错了。 在北京机场,他看到的是一个完全超出想象的场景。 人们刷脸出关,动作迅速而流畅,机场的高科技系统让他目瞪口呆。 紧接着,他乘上了飞驰的磁悬浮列车,车速之快、稳定性之高,简直让他觉得像是进入了未来世界。 他迅速拍下这惊人的场景,并发到社交媒体上,心里却充满了疑惑,等待着朋友们的反应。 果不其然,几分钟后,社交媒体上充满了朋友们的疑问:“你这拍的是真的?这也太科幻了吧!” 安德鲁顿时陷入沉思,这个与他脑海中的中国形象完全不同的国家,令他完全没有准备好。 接着,他来到了深圳福田高铁站,面对全自动的检票闸机和精确高效的运输系统,他的手机几乎因手抖而对不准镜头。 他原本以为自己准备好面对的挑战,实际上只是自己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眼前的这一切,早已超出了他任何的预想。 这段视频后来火了,成了他内心世界崩塌的现场直播。 这种冲击无处不在,一个美国议员代表团来重庆考察所谓的宗教自由,却发现教堂里的礼拜活动一切如常,他还得向警察问路,对方的态度友好得让他意外。 在成都的街头,外国游客发现把东西忘在桌上,回来时居然还在原地,压根没人动。 当亲眼所见的现实,与脑中根深蒂固的叙事发生猛烈撞击时,沉默和呆滞,其实是一种身体的本能防御。 因为大脑的认知系统过载了,需要时间来处理这无法理解的矛盾。 这个过程的第一反应,是一种强烈的“被骗感”。 最近,皮尤研究中心八月份的一项调查,用数据印证了这种普遍的转变。 超过72%的访华西方游客表示,这次旅行改变了他们对中国的看法。 更夸张的是,近半数人坦言,自己之前的印象“完全是错的”。 其实,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为了“震惊世界”,或者演给谁看。 无论是高铁网络、数字基建还是高效的城市管理,这套“迭代完成的系统”,根本目标始终是服务好这14亿人的生活! 也正是这种“为己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让那些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自身焦虑的外部叙事,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就像古话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扎实的发展本身,就是最强大的叙事。 虽然民间的认知正在悄然改变,但西方政界和媒体的旧剧本,恐怕一时半会儿还不会轻易谢幕。

0 阅读:0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