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岁参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一等功,然而战斗英雄于建军却经历2次下岗,妻

优优谈过去 2025-09-04 12:40:12

他16岁参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一等功,然而战斗英雄于建军却经历2次下岗,妻子更是以离婚相逼要他去找组织要工作,可他宁可妻离子散也不肯给组织添麻烦,多年后他的一句话让人泪目。[凝视] 16岁的于建军端起56式半自动步枪,瞄准、扣动扳机,两声枪响过后,敌人火力点彻底沉寂,这一枪让他从普通新兵变成了一等功臣,也开启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刚入伍四个月的于建军所在连队遭遇强烈阻击,战友在身边倒下,他来不及悲伤,迅速寻找射击位置,凭借精准的枪法,他成功摧毁敌人火力点,为部队前进扫清障碍。 战后的于建军成了英雄模范,在全国各地作报告,感动了无数听众,他被选入师教导大队深造,成绩优异,战友们都说他是“准军官”,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部队提干政策变化,他错过了晋升机会,后来虽有望保送军校,但部队整编让希望再次破灭。 1982年退伍后,于建军被安排到河南浚县果品加工厂工作,他从不向人炫耀自己的军功,踏踏实实当一名普通工人,与民办教师秋霞结婚后,小家庭过得平淡而幸福。 转折出现在1988年,果品厂突然倒闭,于建军下岗了,妻子多次劝他凭借一等功臣身份找组织安排工作,但他坚决拒绝,在他看来,比起牺牲的战友,能活着回来就已经很幸运,不该再给国家添负担。 为了养家糊口,于建军到石料厂拉石头,每车五百斤只能挣五毛钱,重体力活让他的手磨出血泡,结出厚茧,但他从未抱怨过,妻子看不下去了,对他的固执越来越不满,最终选择了离婚,带走健康的女儿,把智力残疾的儿子留给了他。 面对人生的双重打击,于建军没有垮掉,他贷款办起养猪场,最多时养了140头猪,却赶上猪肉价格暴跌,血本无归,不得已改行卖馒头,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和面,乡亲们因为他的馒头质量好,开玩笑叫他的馒头“一等馍”。 即使生活再困难,于建军也不愿意动用自己的军功,有邻居不理解,他说:“一等功臣为什么不能养猪?难道一等功臣就要高人一等吗?”在他心中,军功章代表的是牺牲的战友,绝不能用来谋取私利。 1994年,银行职员杜全芬走进了于建军的生活,她早就在《解放军报》上读过于建军的事迹,偶然发现英雄竟在街头摆摊,主动帮助并嫁给了他,有了贤内助的支持,于建军学习经营管理,承包了广告公司,生活逐渐好转。 媒体报道让于建军的故事传播开来,县领导得知后主动为他安排了工作,2000年他进入县科技协会,2015年又调到县武装部,重新穿上了军装。 从16岁参军到花甲之年,于建军用自己的坚守诠释了什么叫“一日戎装,终生为兵”,他没有因为军功而索取什么,反而在最困难的时候选择了默默承担,这种朴素的品格,或许比战场上的英勇更加珍贵。 于建军的故事让我们思考:真正的英雄不只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更是在平凡岁月里保持初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还有多少人愿意像他一样,不张扬、不索取,只是默默地承担责任? 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老兵?他们退伍后过得怎么样?在你看来,于建军这种“不给组织添麻烦”的精神,在当今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欢迎分享你的故事和看法。   信源: 一日戎装,终生为伍;历经坎坷,真心英雄,一等功臣于建军——老兵:心若在,梦就在——中国军网

0 阅读:31

猜你喜欢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