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中国氢弹试爆成功,美国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开始调查氢弹泄密事件,直到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03 20:37:25

1967年,中国氢弹试爆成功,美国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开始调查氢弹泄密事件,直到20年后,美国才知道一个从没有出过国的中国土专家,不仅吊打了美苏的顶级科学家,还研发出了特有的“于敏构型”氢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于敏出生在天津宁河,家境普通,少年时期正值抗战动荡,亲眼见证国家弱小带来的屈辱,12岁那年,差点被日本军车撞上,这场惊魂定下他心中的一个信念:国家必须强大,后来,于敏顺利考入天津耀华中学,物理和数学天赋逐渐显露,1944年,他考进北京大学工学院,第二年转入物理系,开始真正接触基础科学,那时的北大图书馆还保留着不少民国时期的旧书,他常常翻阅30年代的英文论文,靠钢板油印留下的资料一点点啃。   1949年毕业后,于敏留校任教,并在1951年完成研究生学业,他的导师包括饶毓泰和叶企孙,两位都是中国物理界的泰斗,那个时期,美国已经成功试爆氢弹,于敏开始关注核能背后的理论结构,随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注于原子核理论研究,为后来的核武器理论打下基础。   1961年春天,国家决定启动氢弹项目,钱三强找到于敏,希望他能转入这个项目,没有犹豫,于敏接受了任务,这一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此,他的工作进入高度保密状态,不能随意出差,不能和外界联系,连家人也不知道他具体在做什么,他的妻子孙玉芹只能从笔记本上偶尔出现的“氢核运动”几个字中,猜测他参与了重要任务。   当时,中国几乎处于被全面封锁的状态,西方国家对核技术实行严密禁运,连最基本的实验仪器都难以获得,氢弹的理论基础极其复杂,涉及到的物理计算需要庞大的数据模型支持,而中国手上只有一台J-501计算机,每秒仅能进行五万次计算,白天这台机器要为原子弹项目服务,于敏团队只能在夜里排队使用,很多时候,他们干脆用计算尺和草稿纸,一次次推演公式,一遍遍验证数据。   1965年,于敏带领研究组前往上海华东计算所,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封闭攻关,攻关期间,研究人员每人配发计算尺,手工演算成为主力工具,长时间高强度运算让每个人都疲惫不堪,草稿纸堆满了十二个麻袋,正是在这段时间,于敏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理论构型,这种结构摒弃了美苏所采用的路径,采用更适合中国当时工业水平的方法,后被命名为“于敏构型”。   这个构型设计紧凑、成本低、稳定性强,虽然在威力上略逊一筹,但却大幅降低了制造和储存难度,更重要的是,这一理论完全脱胎于本土思考,没有参考任何外来资料,在技术极度受限的情况下,于敏和团队用最原始的工具完成了堪比登月的壮举。   1966年冬天,氢弹原理验证实验取得成功,次年6月,中国在罗布泊进行实战试爆,投弹飞机飞至近三千米高空投下氢弹,成功引爆,威力达到330万吨TNT当量,震撼全球,法国媒体评论说,中国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完成了从核门槛到核大国的跨越。   这个结果让美国情报界陷入极度困惑,中央情报局展开长达20年的调查,试图找出中国“偷学技术”的证据,他们翻查了无数科研记录,连实验室的清洁工都没放过,依然没有找到任何泄密痕迹,直到1980年代末,当西方学者开始系统分析中国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才逐渐意识到,中国的氢弹确实是独立研发的,而“于敏构型”中的许多理论甚至超越了当时美苏水平。   于敏在氢弹试爆成功后,并没有因为功成名就而停下脚步,他继续参与中子弹研究,这是第二代核武器,具有更强的战场应用价值,在这项工作中,于敏承担技术把关角色,提出三次试验方案,为中子弹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撑,整个1980年代,他几乎一直处于隐身状态,直到1988年身份解密,公众才知道中国氢弹背后真正的灵魂人物是谁。   于敏的晚年极为低调,他拒绝住进条件优越的院士楼,依然选择住在那间不足十平米的书房,书柜里上层是莎士比亚全集,中层是高等物理书籍,最底层则整齐码着《三国志》和戏曲唱本,他每天准点收听戏曲节目,最爱的一盘磁带是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反复播放,磁带已经磨损严重。   2015年,于敏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表彰他为中国核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那一年,他已经89岁,依然保持着每天读书、写笔记的习惯,2018年,他又获得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1月,于敏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告别仪式上,没有摆放任何核武器模型,只有一份他亲手抄写的《阿房宫赋》,那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像是他对后世的沉静告诫,国防科技大学送来一个特殊花圈,用微型反应堆的防护材料制成花瓣,象征着他的科研人生早已融入国家的骨架之中。   信息来源:(央广网——于敏,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