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的就是心跳!”8月福建,一位妈妈看孩子光玩手机,为了戒掉他的手机瘾,想了一个方法,竟然是用绳子拴在13楼的护栏上,孩子坐在塑料板上荡秋千,看的我都为孩子捏了一把冷汗,有网友质疑家长是否有安全意识。妈妈却说没事很安全有卡扣安全锁!但有的网友还是不放心。 当这段视频在网上传播时,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有人惊叹家长“脑洞太大”,有人怒斥“拿孩子安全当赌注”,更有人不解:为了戒手机瘾,为何要选择如此危险的方式? 这场看似“新奇”的亲子互动,实则暴露了家长在安全教育与育儿观念上的严重偏差。 先看这场“秋千游戏”的具体操作:妈妈找了两根绳子、一个塑料凳子,将绳子一头拴在13楼的护栏上,另一头系在另一侧护栏,再把绳子固定在塑料凳子上,一个“简易秋千”就完成了。 当妈妈说“我要开始了”,孩子抓住凳子,被推着来回摇摆时,一旁的奶奶还笑得合不拢嘴。 两个大人眼中的“有趣互动”,在网友看来却是“步步惊心”:13楼高空,没有专业防护设备,仅靠两根普通绳子和塑料凳子承重,一旦绳子磨损断裂、护栏松动,或是孩子在摇摆中失手,后果不堪设想。 妈妈口中的“安全卡扣”,成了她反驳质疑的“底气”,却忽略了最关键的安全隐患。 网友的担心并非多余:首先,绳子的承重能力未知,普通民用绳子未经专业检测,长期受力或来回摩擦后,很可能出现磨损甚至断裂; 其次,13楼的护栏设计初衷是防护,并非固定秋千的支架,反复受力后是否会松动、变形,谁也无法保证; 最重要的是,孩子年纪小,玩耍时注意力集中在“新奇”上,一旦突发意外(如绳子晃动幅度过大、身体失去平衡),根本没有足够的反应能力和自救能力。 正如有网友留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孩子的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哪怕只有1%的风险,也不该去尝试。” 更值得深思的是,家长的初衷是“戒掉孩子的手机瘾”,却用错了方法。随着电子产品普及,孩子沉迷手机确实是很多家庭的困扰,但正确的应对方式应是“正向引导”,而非“极端干预”。 比如,家长可以花时间陪伴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如打球、爬山),用有趣的现实体验替代手机吸引力;也可以和孩子约定手机使用时间,通过制定规则培养自控力。 可这位妈妈却选择用“高空秋千”这种危险方式转移孩子注意力,不仅没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反而给孩子传递了错误信号,“为了好玩,可以忽视安全”。 这种“反面教材”式的育儿,比孩子沉迷手机更可怕。 从奶奶的反应中,更能看出这个家庭对“安全”的漠视。当孩子在13楼高空荡秋千时,奶奶没有丝毫担忧,反而因孩子“玩得开心”而发笑。 这种态度背后,是对“高空危险”的认知不足,也是对“儿童安全防护”的重视不够。在儿童安全事故中,很多悲剧的发生,正是源于家长的“侥幸心理”。 觉得“偶尔一次没事”“以前这么做都没出事”,却忘了安全事故往往发生在“偶然”之间。就像老话说的“小心驶得万年船”,在孩子的安全问题上,再谨慎也不为过。 事件曝光后,有儿童安全专家指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安全守护者,其安全意识直接决定孩子的安全状态。”13楼护栏秋千的操作,完全违背了基本的儿童安全准则。 高空环境不适合进行无防护的游乐活动,非专业游乐设备(如自制秋千)不得用于儿童玩耍,家长应始终将“安全第一”作为育儿的首要原则。 遗憾的是,这位妈妈不仅没认识到错误,反而用“有安全扣”为自己辩解,这种认知偏差,比危险操作本身更令人担忧。 说到底,这场“心跳游戏”的本质,是家长在“育儿焦虑”下的失智行为——既焦虑孩子沉迷手机,又找不到科学的解决办法,最终选择用“极端方式”寻求突破。 但家长们必须明白:戒掉手机瘾的方式有千万种,唯独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教育孩子的方法有无数种,最关键的是用“正确的示范”教会他们敬畏危险、保护自己。 毕竟,孩子的健康成长,永远比“戒掉手机瘾”更重要;家长的责任,也永远是为孩子筑起安全的防线,而非制造危险的“游戏”。 素材来源:中安在线
“玩的就是心跳!”8月福建,一位妈妈看孩子光玩手机,为了戒掉他的手机瘾,想了一个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03 14:35:27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