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发言人称赞中国菜肴! 佩斯科夫夸中国菜好吃那事儿,其实真没人觉得意外——你想啊,之前普京去哈工大交流的时候,不还念叨过北京烤鸭嘛,说本来只想吃一块尝尝味儿,结果没忍住又夹了一块,还直夸中餐是世界上顶好的美食。 这种从俄罗斯高层嘴里出来的真心称赞,根本不是客套话,就是这些年中俄文化往一块儿融得越来越深,自然而然冒出来的话。 这事儿具体是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8月31日,天津办的宴会上。 当时桌上摆的全是咱中国传统菜,什么松鼠鳜鱼、葱烧海参、还有一盘盘翠绿的清炒时蔬,看着就有食欲。佩斯科夫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起这些菜眼睛都亮,直言“太美味了”。 熟悉中俄这两年往来的人都知道,他这话不是随口应付——现在俄罗斯街头的中餐馆,早就不是稀罕玩意儿了,老百姓对中餐的喜欢,早就在日常里藏不住了。 就说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市吧,有个叫“友谊饭店”的中餐馆,天天都坐满了人。 店里的俄罗斯服务员穿着红色旗袍,虽说拿筷子还不算太熟练,但给客人推荐菜的时候特认真,什么“滑溜虾仁要配白米饭”“宫保鸡丁微辣最合适”,说得头头是道。 那虾仁都是从中国空运过去的,新鲜得很,一份卖280卢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二十多块,不算便宜,但当地人就认这个味儿。每到过年过节,这130个座位的馆子,得提前俩月订座,去晚了根本排不上。 还有不少俄罗斯客人,特意学着用筷子,夹菜夹得慢也不着急,嘴里还念叨“中餐就得用筷子吃才香”,虽说他们大多还是更爱蛋炒饭胜过白米饭,但现在吃菜的时候,都会主动要一小碟贵州辣酱,说“蘸着吃更够味”。 不光是这一家馆子,现在从俄罗斯远东的海参崴,到首都莫斯科,中餐馆早就成了城市里的常见风景。 这背后其实是中俄文化交流越来越热,尤其是2024到2025年的“中俄文化年”,除了合拍的电影《红丝绸》,在俄罗斯电影院里创下近7亿卢布的票房,好多观众看完还抹眼泪,说“没想到中俄的故事能这么打动人”,美食更是成了最接地气的交流纽带。 就像今年8月在黑河办的中俄美食品鉴会,中俄厨师凑在一块儿,都用当地的食材做菜——俄罗斯厨师拿孙吴安格斯牛肉做俄式煎肉,咱中国厨师就把同一块肉做成滑炒牛肉,旁边的食客拿着小盘子,来回尝两边的菜。 还有咸宁的中俄蒙国际美食节,广场上全是香味儿,俄罗斯香肠和中国烤串儿挨着卖,大人小孩都捧着吃,有的还拿着手机拍厨师做菜,说“回去也学着做”。 中餐受欢迎,还带动了中国食材往俄罗斯运。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光从后贝加尔斯克口岸运过去的新鲜果蔬,就快5000吨了,比去年多了七成。 像橘子、大蒜、辣椒这些做中餐常用的食材,每批都得经过俄罗斯的严格检疫,一点问题没有。 现在俄罗斯不少家庭做饭,都会往菜里放点儿中国辣椒,有的还学着做番茄炒蛋,虽说口味可能偏淡点,但那股子中国味儿是对的。 就跟中医在俄罗斯走红一样,一开始当地人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头针能缓解头疼、热敏灸能减轻关节疼,这些实实在在的效果,让他们慢慢认可了中医。 现在莫斯科的中医药培训班,一年能教7000多人,不少俄罗斯大妈学完了,还会给自己家人扎针;还有人专门坐火车到中国东北,找中医做康养,说“比吃西药舒服多了”。 现在俄罗斯有140多所大学开了中文课,19所孔子学院里天天满员。 年轻人学中文不光是为了认字,还爱琢磨中国的生活方式——有的学生跟着孔子学院的老师学做中国家常菜,学会了西红柿炒鸡蛋,还拍视频发社交平台,配文“中国味道,太赞了”; 还有的遇到中国游客,会主动用中文打招呼,推荐当地的中餐馆,说“那家的麻婆豆腐最正宗”。 就连中俄边境的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冬天除了办滑雪比赛,更多的是俄罗斯游客过来——有的去中医馆把脉调理,有的就奔着中餐馆,点个鱼香肉丝、糖醋排骨,吃得满嘴是油,还跟老板说“下次来还吃这个”。 其实佩斯科夫在宴会上夸中国菜,就跟咱普通人吃到好吃的会真心称赞一样,只不过他的身份让这话更受关注。 这些年中俄之间,不管是合拍电影、美食交流,还是中医推广、食材贸易,全是实实在在的事儿,老百姓之间的喜欢早就藏不住了。 反观美国,还在为大豆出口的事儿发愁,中俄这边早就靠这些暖心的小事儿,把关系拉得越来越近。 说到底,舌尖上的认可最诚实,当一个国家的老百姓真心爱上另一个国家的味道,高层说句称赞的话,本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这种基于真实喜欢的认同,可比那些虚头巴脑的声明实在多了,也更能说明中俄关系是真的扎在老百姓心里了。
中俄蒙一锤定音,普京等了整整十年,终于在北京“得偿所愿”? 十年磨一剑,普京
【2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