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3年,明朝开国功臣郭英临终前,把儿女叫到身边,语重心长道:“朱元璋杀了那么

历史趣闻社 2025-09-02 04:35:30

1403年,明朝开国功臣郭英临终前,把儿女叫到身边,语重心长道:“朱元璋杀了那么多有功之臣,独留我和耿炳文,朱棣上位后,耿炳文被逼死了,唯独我安然无恙,可知为何?”儿女纷纷摇头,等待着父亲的教诲。 郭英撑着病体坐直身子,目光扫过围在床前的孩子们:“你们看这房梁上的燕子窝,年年春天都来,为何?因为它们知道屋檐下最安全。”他缓了口气,“当年我跟着太祖爷打天下,鄱阳湖大战时,陈友谅的大将陈同佥持长槊冲进中军帐,太祖爷喊我‘郭四救我’,我提枪就冲上去,那一刀下去,血溅了太祖爷龙袍。”他指了指胸口的旧疤,“这伤是替太祖爷挡的,比任何功劳都金贵。” 孩子们听得入神,郭英继续道:“后来蓝玉、胡惟庸那些人,仗着功劳大就忘乎所以,今天盖王府明天收贿赂,眼里哪还有皇上?太祖爷要的是能打仗的狗,不是会咬人的狼。”他顿了顿,“我每次打完仗,都把缴获的金银珠宝全送进宫里,自己只留一套盔甲。太祖爷问我为啥,我说‘臣是粗人,有口饭吃就够了’。” “耿炳文为啥被朱棣逼死?”郭英突然提高声音,“他守长兴十年,城墙下埋了多少张士诚的尸体?可他不懂新主子要的不是守将,是忠臣。”他压低声音,“靖难之役时,我带着你们大哥去辽东,半道上他突然暴毙——”他的声音哽咽了,“那是建文帝的意思,想断我郭家的根。可我没哭也没闹,带着剩下的儿子继续打仗,因为我知道,眼泪换不来活路。” “朱棣进南京那天,我跪在城门口,盔甲都没穿。”郭英苦笑道,“他盯着我看了半天,说‘老将军辛苦了’。我赶紧磕头说‘老臣就盼着新皇登基,百姓能过安生日子’。”他指了指窗外,“你们看那棵槐树,大风来了就弯腰,风过去了又挺直腰杆。” “最要紧的是这门亲事。”郭英看向长孙媳妇,“当年我把你嫁给太子,不是图富贵。”他握住孙子的手,“皇家的女婿不好当,但能保命。朱棣要杀的是反对他的人,不是亲家。”他咳嗽起来,女儿忙递上参汤,“耿炳文的儿子娶了江都公主,可他不懂,公主的眼泪在皇上眼里不如一粒沙子。” “还有你们的姑奶奶。”郭英望向墙上的画像,“宁妃娘娘在后宫管了三十年,她总说‘宫里的水比鄱阳湖还深’。当年御史弹劾我私藏兵器,是她跪在太祖爷面前,说‘郭英要是反了,我第一个死’。”他叹了口气,“耿炳文没这样的护身符,他的亲家是太子,可太子死了,他就成了无根的浮萍。” 郭英的声音越来越弱:“记住,伴君如伴虎,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太祖爷杀功臣时,我在辽东守边疆;朱棣清异己时,我在老家种地。”他突然抓住儿子的手,“别学耿炳文穿龙袍样式的衣服,那不是富贵,是催命符。” “最后一条。”郭英的眼睛突然亮起来,“郭家的男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没记性。”他指了指胸口,“这里要装着皇上,装着百姓,就是别装自己的功劳。”他缓缓躺下,“我走后,把我的盔甲埋在祖坟里,让子孙知道,郭家的荣华不是刀枪打来的,是低头弯腰换来的。” 孩子们跪在床前痛哭,郭英却笑了。他知道,郭家的血脉就像淮河的水,弯弯曲曲总能找到入海的路。窗外,那窝燕子正衔着春泥飞来飞去,它们知道,屋檐下的安稳,从来不是天生的。(本文参考《明史·郭英传》《三世家典》及民间传说整理)

0 阅读:132

评论列表

随波逐流

随波逐流

2025-09-02 07:28

宋朝为啥能顶住金,最后偏安后还能顶住那么久蒙古。明朝在王朝末期基本被一波流了。不得不说,开国功臣的下场基本决定了王朝的韧性。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