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率兵攻入南京时,俘虏了朱允炆的生母吕氏。看见吕氏狼狈地摔在地上,朱棣上前搀扶,说:“大嫂,老四不想闹成这样,这是被逼无奈,走投无路。” 在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后,朱元璋绕过二十多个儿子,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这波操作在藩王圈里炸了锅,大都是愤愤不平,比如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论资历、论能力、论战功,都觉得自己比这个乳臭未干的侄子更有资格坐龙椅。 朱允炆登基时才21岁,各地手握兵权的藩王叔叔们虎视眈眈。 朱允炆在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开始削藩,短短一年就接连拿下了周王、湘王、齐王等五个藩王,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受辱,自焚而亡。 消息传到北平,朱棣心里打了个寒颤。他知道马上就轮到自己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但起兵总得有个名分,朱棣眼珠一转,搬出了《皇明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虽然没拿到天子密诏,但朱棣硬是把齐泰、黄子澄打成 "奸恶",打出 "清君侧,靖国难" 的旗号,靖难之役就此拉开序幕。 朱允炆占据正统优势,拥有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可他对军事一窍不通,先是重用不堪大用的李景隆,把五十万大军折腾得损失惨重;后来又下了道奇葩命令:"别让我背上杀叔叔的名声",这道圣旨简直成了朱棣的护身符,好几次在战场上身陷重围都能奇迹生还。 建文四年(1402 年)六月,朱棣的燕军杀到南京城下。 负责守城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直接打开金川门投降,这场持续四年的大战以戏剧性的方式迎来尾声。 当燕军涌入皇城时,朱允炆纵火焚宫之后便下落不明。 就在这兵荒马乱之际,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正带着宫女仓皇出逃。这位曾经的太子妃、如今的皇太后,此刻早已没了往日的端庄体面。她穿着素色宫装,发髻散乱,在浓烟滚滚的宫殿间跌跌撞撞。突然脚下一绊,吕氏重重摔在地上。 这时,一个声音传来:“大嫂,小心!" 吕氏回头一看,只见朱棣穿着铠甲,身上还带着战场的硝烟味,正快步向她走来。吕氏挣扎着想站起来,却因为惊吓和疼痛浑身发软。 朱棣上前一步,伸手将吕氏搀扶起来。 朱棣看着吕氏狼狈的模样,脸上露出复杂的神情,轻声说道:"大嫂,老四不想闹成这样,这是被逼无奈,走投无路。" 这句话说得“情真意切”,不知情的人恐怕真要以为朱棣是受了天大的委屈。 但熟悉朱棣的人都知道,这位燕王最擅长的就是 伪装。当年他装疯卖傻躲过朱允炆的监视,后来又打着 "靖难" 旗号一路南下,每一步都算计得清清楚楚。 此刻,朱棣对着大嫂说 "被逼无奈",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 , 既显示了自己的 "仁厚",又为起兵找了台阶,顺便暗示朱允炆的失败是咎由自取。 吕氏看着眼前这位小叔子,心里五味杂陈。她比谁都清楚这场战争的真相。当年丈夫朱标在世时,朱棣很是恭敬,可自从朱标去世、儿子朱允炆继位后,这位四叔的野心就藏不住了。削藩确实操之过急,但要说朱棣是 "被逼无奈",恐怕只有鬼才信。 但此刻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吕氏整理了一下凌乱的衣衫,强忍着眼泪说道:"四叔,哀家只求能保全性命。" 吕氏不敢指责,不敢质问,只能放下尊严乞求生存。 朱棣吩咐左右:"快扶太后到偏殿休息,好生伺候,不得有误。" 转头,朱棣又对吕氏温言道:"大嫂放心,有我在,定不会让你受委屈。" 这番操作行云流水,既展现了胜利者的宽容,又确立了新的权力秩序 , 从今往后,这位 "太后" 的命运,就攥在朱棣手里了。 其实朱棣对吕氏的 "优待" 并非出于真心。作为朱允炆的生母,吕氏的存在始终是个麻烦。如果杀了她,会落下弑嫂的骂名;如果放了她,又怕她成为反对者的精神象征。 思来想去,朱棣想出了个折中的办法, 把她安置在懿文太子朱标的陵园,名为 "陪伴先帝",实为软禁。 吕氏被迁往陵园后,朱棣下令 "罢太后封号",恢复她 "皇嫂懿文太子妃" 的身份。这个看似微小的变动,却暗藏深意:通过剥夺吕氏的太后封号,否定朱允炆皇位的合法性,同时强调自己是继承父亲朱元璋的正统,而非从侄子手里抢来的江山。 朱棣登基后,对建文朝的痕迹进行了系统性清除。他下令销毁建文朝的官方档案,修改《明太祖实录》,把自己塑造成朱元璋晚年属意的继承人。凡是还要继续支持朱允炆的大臣都遭到清算,这场清洗持续了数年之久。 吕氏在陵园的生活则鲜为人知。关于她的记载寥寥无几,只知道她在那里度过了二十多年的幽禁岁月,直到宣德十年(1435 年)去世。这位见证了明初最动荡岁月的女性,最终在孤寂中走完了一生。她的结局不算惨烈,却充满了政治牺牲品的悲凉。
1407年,朱棣的妻子刚过世,他就给28岁小姨子徐妙锦写信:嫁给我吧!徐妙锦回:
【4评论】【10点赞】